一、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1.目的
制定并认真实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在新形势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改善区域(或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其主要目的如下。 ‘
⑴贯彻“三同步”方针,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的“三同步”方针,是环境保护工作总的出发点。环境保护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保证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制定环境规划,同步制定、综合平衡。把环境目标、污染控制指标、环境工程项目、环境保护投资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与环境目标责任制联系起来,才可能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⑵指导大气污染源治理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所确定的污染控制目标,是大气污染源治理的依据。经综合分析、整体优化确定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方案,对污染源废气治理有指导作用。
⑶为大气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包括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在内的环境规划是对政府决策所做的具体安排。各项环境指标与经济、社会指标统一由综合部门下达后,将成为环保部门依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可以为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依据。
2.指导思想
⑴以发展经济为前提,以“三个效益的统一”为归宿 防治大气污染是保护大气资源,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制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要以发展经济为前提,污染防治为经济建设服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⑵以生态理论为指导。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都是客观存在。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或是否承认,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如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⑶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为核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控制开发强度,使之不超过环境承载力,这是制定环境规划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二是节约资源能源,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达到少投入、多产出、少排废的要求。
⑷突出重点,整体优化。制定环境规划一定要从本区域(本城市)的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抓住重点环境问题,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对环境规划方案要进行科学论证,进行综合效益 分析、整体优化。
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与宏观环境规划
1.区域宏观环境规划
区域宏观环境规划实质上就是“环境与发展规划”,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如下。
⑴环境承载力分析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环境承载力可以用人类活动的方向、强度、规模加以反映。如:草场的载畜量;每平方公里可以承载的人口等。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客观的量,是环境系统的客观属性,它具有客观性、可变性、可控性的特点。环境承载力分析包括下列内容。
①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预测规划期(2000、2010年)对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及生物资源等的需求;由环境调查评价和相关规划获得的数据资料,分析计算各规划期的资源可供应量,然后分析资源供需平衡中的问题。
②环境容量分析。环境容纳污染物的能力有一定的界限,这个容纳界限通常称为环境容量。所谓一定的界限,指排污与开发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不能超过区域环境的生态容许极限。通常以区域环境目标值作为衡量的准绳。
③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在上述两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以
⑵环境功能区划
在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的功能分区、农业区划、生态适宜度分析、环境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功能区划,是区域环境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功能区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综合环境功能区划,二是分项环境功能区划,如:大气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声环境功能区划等。宏观环境规划主要进行综合环境功能区划,共分为6种类型。即:
①特殊保护区这类保护区主要包括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文教区、特殊保护水域、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等;
②一般保护区这类区域主要是城乡生活居住区、商业区等;
③污染控制区这类区域一般指目前环境质量相对较好,需要严格控制新污染的工业区(包括乡镇工业区),这类地区应逐渐建成清洁工业区;
④重点治理区这类区域主要是环境现状污染严重,或是特殊的重污染区(如汞污染区、氟污染区、镉污染区等),在规划中需列为重点治理对象;
⑤新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类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要求及环境管理水平根据开发区的功能确定,但应从严要求;
⑥生态农业区这类功能区的环境质量应从严要求。
⑶环境目标
区域环境规划的环境目标分为3个层次,即:环境总体目标(战略目标)、环境总量控制目标、具体环境目标。在宏观环境规划中主要是确定前两个层次的环境目标。
⑷宏观环境战略及协调因子分析
这是宏观环境规划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协调因子分析,以及区域环境保护战略。
①协调度分析。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则两者处于协调状态;如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则两者处于不协调状态。协调到不协调之间可分为3级或5级,通过参数筛选、建立指标体系对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
②协调因子。分析经过协调度的分析,如果经济与环境处于不协调或基本不协调,或者处于需要调节的状态,就需要进行协调因子的分析。包括战略协调、政策协调、技术协调三个层次的协调因子分析。
③环境保护战略。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确定区域环境保护战略,包括战略重点、战略目标和战略对策。
2.宏观环境规划与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关系
⑴区域环境规划的框架结构
区域环境规划的框架结构见图18-2。
⑵宏观环境规划与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的关系
从图l8-2可以看出,宏观环境规划主要是解决经济与环境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对于制定专项详细环境规划起指导作用。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专项详细环境规划的一种,所以宏观环境规划对其有指导作用。制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要以宏观环境规划的环境保护战略和环境总体目标为依据;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的制定过程又可检验宏观环境规划所提出的环境保护战略和环境总体目标是否切合实际,发现问题即可及时反馈,对宏观环境规划做相应的调整。
三、制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的程序与方法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区域(或城市)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其程序框架如图18-3所示,现具体阐述如下。
1.环境调查评价及主要问题分析
如图18-3所示,环境调查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⑴环境特征调查
包括自然环境特征及社会环境调查。
①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地质、土地稳定性;
地表水:河流流量(丰水期、枯水期、平均流量),水库(或湖泊)的水量、水位及变化等,海湾的潮流、潮汐、扩散系数等;
地下水:地下水量、总储量、可开采储量、地下水位及其变化等;
气象:平均气温、降水量、最大风速、平均风速、风频、风向、逆温层、日照时间等;
其他:台风、地震等特殊自然现象,放射能等。
②社会环境特征
人口:人口数量、结构、密度及其分布;
经济方面:经济总量、主要产品产量、经济密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工业结构及布局、产品结构、原料结构、规模结构、行业结构等;
农业:农业户数、农田面积、生态农业、各种农产品产量、单位面积收获量、农作物生长状况等;
渔业:渔业人口、渔业产品产量及品种等;
畜牧业:畜牧业人口、种类和饲养数、产品率、牧场面积等;
科技方面:技术投人、技术贡献率等。
⑵污染源调查评价
主要阐述大气污染源调查与评价。调查的重点是人为大气污染源中的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及城市的交通污染源,在一些特定地区对农业污染源也要进行调查。工业污染源(包括乡镇工业污染源)的调查要按照国家环保局的统一要求进行,生活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的调查,可以结合各地区(或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但是,调查所得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必须能满足环境污染预测与制定污染综合防治方案的需要。主要包括:画出污染源分布图,排污量及排污分担率,排污系数,以及污染分担率。在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污染源评价,确定出本地区(城市)的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①大气污染源分布图。最好能按网格调查画出分布图。在规划市区(包括近郊区)的万分之一(或五万分之一)的行政区划图上,画出l
对重要的工业源要在网格中逐个标出,并注明粉尘及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排污量。
对交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可画出交通干线,标明汽车流量(辆/h);港口船舶也是不可忽视的大气污染源,应标明位置并注明排污量。
②大气污染源的排污量及排污分担率。以尘和二氧化硫(
1)工业污染源的排污量。工业污染源产生尘及
首先调查工业生产的能耗(以煤耗为主),按行业及按逐个工业污染源列表统计年能耗量(最好能有连续5年的调查统计),据此估算出各个工业污染源及各行业由于燃料燃烧排放的烟尘及
2)调查生活污染源烟尘及
3)调查交通污染源尘及
4)排污分担率。这个概念是指某类污染源或某个重点污染源所排放的某种污染物的年排放量,在全地区(或城市)某种污染物年排放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如:
重点工业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③排污系数。本书介绍了产污系数及排污系数的定义,并对工业、乡镇工业以及工业锅炉、茶浴炉和食堂大灶等的排污系数分别进行了阐述。但是,在制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时要对本地区的排污系数进行实际调查,或按照上一级环保部门对本地区的排污系数所做的统一规定,与之前的论述不尽相同。下面对工业污染源及生活污染源的排污系数做简要介绍。
⑤污染源评价。主要介绍制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时,对工业污染源进行评价,奠定主要污染物及主要污染源。
污染源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危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污染源所处的位置,排放规律,排放特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征等。对污染源评价的方法虽多,但能把以上各种因素都考虑在内,筛选出工业污染源的评价参数(特征参数),然后用模式识别或聚类分析等恰当的数学方法,建立评价模型、确定主要污染源的方法还不成熟。现在制定环境规划时通常采用标化评价法,评价污染源及污染物的潜在危害,确定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标化评价法,即把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标化计算,使之可相互比较。这就犹如商品用货币标化,各种能源用热量进行标化一样。各种不同的污染物只有标化后才能彼此进行比较和直接相加。例如:某工厂每年排
由上述标化计算后的结果可以看出,100
三个评价参数,而其中某一个污染物(
环境质量分级一般是按一定的指标对环境质量指数范围进行分级,在单一指数或较简单的指数系统中,指数与环境的关系密切,分级也较容易。但当参数选择较多、综合指数较复杂时,则环境质量分级也愈困难,主要是对指数可能产生的变化幅度及指数与环境效应的相关性缺乏深入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掌握污染状况变化的历史资料,弄清指数变化与污染状况变化的相关性。先确定出未受污染、重污染(质量坏)、严重污染(危险)等几个突出的污染级别与相应的指数范围,然后再根据评价结果作具体分级。要作好环境质量分级,必须从实际出发,掌握大量的历史观测资料,并可借助其他地区已有的分级经验。
⑷环境污染效应调查
这项工作一般要进行三个方面的调查,即:人体效应调查、经济效应调查、生态效应调查。
①人体效应调查。环境污染与破坏往往都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和损害着人群的身体健康。比如:癌症(特别是肺癌)、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等发病率与死亡率不断增大,与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密切相关。所以,在制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时,应对大气污染的人体效应进行调查。
但是,环境污染的人体效应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进人人体的途径不同效应也不同,通过呼吸空气、饮水、进食、皮肤接触、神经感应等多种途径影响人体,后果当然也不可能一样。即使同样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同样的含量水平(或强度),因环境背景不同,人群耐受力不同,对人体的影响(或损害)也不同。居民的生活习惯、工作职业习惯、活动规律等也是污染人体效应的影响因素。所以,调查分析环境污染的人体效应,既十分必要,又任务艰巨。
这项调查首先是搞清环境污染与人体效应的关系。比如在某一市区范围内根据多年的调查统计,大气污染分布与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呈正相关,即表现在大气污染严重的网格部分发病率、死亡率也高;大气污染逐年加重,发病率、死亡率上升。但从调查统计数据能说明呈正相关,并不能证明必然的因果关系,也不能建立用于定量预测的模型。如果要搞清某种大气污染物(
②经济效应调查。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多方面、多因素的,既有直接经济损失,也有间接经济损失,收集资料较难。一般计算污染经济损失,多采用先确定若干损失项目,逐项调查估算,然后加和得出总经济损失的办法。计算大气污染经济损失包括下式所列的项目:
每一类具体损失的计算又包括若干个小项。比如,
③生态效应调查。这项调查较前两类更为复杂,需做长期深入的观察研究。对长江三峡等大型工程和一些重要的生态系统,必须也应该做生态效应调查评价。在制定地区(或城市)的污染防治规划时,一般不进行这方面的调查评价。
⑸污染防治措施效益分析
在调查污染防治措施效益分析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对污染防治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效果进行分析;二是对污染防治措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
①万元污降量。即投入l万元治理费可削减某种污染物排放量多少千克(或吨),单位为
当然,也可以计算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综合万元污降量,分析本地区(或城市)的污染治理水平,使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的治理投资估算较为切合实际。
②污染治理措施综合效益分析污染治理措施的综合效益可用下式表示:
1)费用计算。首先明确规定本地区(或城市)污染治理措施的投资范围,然后计算基准年(或“八五”期间)的环保治理费用。包括折旧费、人工费及原材料消耗等费用。
2)所得收益。基准年因采取污染治理措施,得到多少利益(收益)。包括: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量(
3)综合效益分析。将各项收益汇总,与费用进行比较分析。可折算为货币的部分,费用与收益(利益)可以直接比较分析;定性或半定量描述部分做为辅助。
⑹环境管理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环境管理机构及管理体制的调查分析;
②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对本规划区从事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学历、知识结构、职称结构、接受专业培训的情况、工作经验、实际工作水平等进行调查分析;
③政策、法规、标准的实施,地方法规、标准的配套及执行情况。
当当网购买网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23176664.html
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