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11月29日讯 中国药品定价历史上最大规模改革走完最后一步。根据《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相关内容,在国家发改委系统内部多轮讨论通过之后,取消药品政府定价的文件已于11月25日开始在全国8家医药行业协会内征求意见,限时48小时。
发改委这次显示出了扔掉药品政府定价的强大决心,在《意见稿》的第一页,就明确划出清晰的时间表——“取消药品政府定价,通过医保控费和 招标 采购,药品实际交易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原政府指定的最高零售限价或出厂价格。”而且,对取消药品政府定价,也只给了两天提意见时间。
不论如何,药品告别政府定价这件事,也算是尘埃落定了。这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它意味着,占据中国庞大药品市场23%份额的政府定价产品,将正式放开“计划”定价形式,交由市场决策。初步估算,这将涉及2700余种药品。可以说,政府这次一松手,值得无数人去好好掂一掂,以后药价的重量压到自己身上,到底是会变轻还是变重。当然,对公众来说,最大的期待,也还是由此迎来一个免于遭受药价虚高盘剥的新时代。
这样说,倒不是要把药价虚高的板子都打在政府定价身上。毕竟,政府定价也不是针对全部药品,主要还是指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目录的药品及少数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还是属于“指导价”范畴,具体形式就是由政府给出最高零售限价。此前,批准上市药品有77%其实已经实行市场调节了。从某种程度讲,现在取消政府定价,主要还是指向以后政府对药价“不指导”也不“限价”了。所以说,政府定价无法全部扛起药价虚高的责任。
更何况,在药价虚高背后,是一条坚固的“利益链”,上面拴着的有患者、 医药 公司、医院、医生、药品招投标管理部门以及药品定价值部门等等。而且,攀附在这条“利益链”上各种主体,关系错综复杂,有的是利益同盟,有的是彼此博弈。比如,一些医院医生与医药代表勾结参与利益分成,一些药企与药监部门领导形成“权力寻租”,即便是在政府定价背后,仍然呈现出 企业 对权力进行“公关”的魅影。可以说,造成药价虚高盘剥民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涉及太多制度漏洞与体制积弊。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定价就对药价虚高无足轻重,不能产生重要影响。要知道,政府定价曾经就被视为是打击药价虚高的一剂良药。毕竟,政府定价的药品,基本指向就是处方药和常用药。在药品同质化极其严重的今天,把这类药品价格真的定好管好,绝对堪称迈出告别药价虚高的重要一步。问题是,这些年,政府定价始终也无法获得足够公信,甚至一次次成为民意诟病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取消药品政府定价,绝对是意味深长。
更重要的是,当政府定价从影响药价这条“利益链”上脱身而出,无疑就是一张“多米诺骨牌”的倒下,从此,形成药品价格的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了,接下来,与药价关联的各种主体面临着新的博弈形势,谁会因此受损,谁能从中得利益,一时间,又无疑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
现在发改委主动削减自己的定价权力,还没有收到相关部门回应,没有看到任何接招行为。要知道,药品价格放开后,医保药品由医保部门接手,其核心就是制定医保支付价。很显然,要管理医保支付价,只能是人社部。此外,还有卫计委掌握药品招标采购权,负责着对 医院 诊疗的监督,防止过度用药、过度检查等。面对药品定价政府松手,这些部门如何承接相关管理工作,如何通过有效干预手段来使价格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依然是悬念重重。
如果不能先回答好“谁来监督药价”这个基本问题,那么,取消政府定价就算是扛着“拥抱市场”的大旗,恐怕给人的感觉也只能是“听上去很美”。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对老百姓来说,谁来管药价还真不是问题,谁能管好药价才是真问题。取消政府定价,把药品价格交给市场,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监管体系,这当然是方向,也需要像发改委这样拿出改革的决心、勇气和魄力。但是,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综合治理问题,药价管理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围绕药品价值的改革,必须也是系统性的,需要相关部门提供积极支持,通过配套措施来回应改革。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尽管姿态勇猛,但是,人们也还是难以认同,这里面就都是放权的雅量,而没有“甩包袱”之嫌。
一些事关民利益的公共综合治理难题,必须通过改革来从体制层面进行彻底解决。由于相关改革不能作为一种孤立存在,不应该局限于某个单一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就绝对不应该出现别的部门已经过河,其他部门还在摸石头的怪现象。那么,现在,面对 药品 取消政府定价,也期待相关部门能够积极接招,对药价形成有效监管,让人们真正迎来一个告别药价虚高的新时代。
标签:
相关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