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向来有通过调整产量减少原油市场波动的传统。不过,上月27日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欧佩克一改传统,在油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仍决定维持原油日产量不变。外界眼中,主导这一决定的是沙特阿拉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欧佩克“大佬”不愿看到上世纪80年代的减产“噩梦”再次上演。
大约30年前,国际油价供需环境与眼下颇有相似之处。经历1973年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和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国际油价的大幅攀升导致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与此同时,欧洲北海发现大量原油储备,增加了市场供给,国际油价开始从最高的每桶35美元走长期下坡路,最低跌至每桶10美元以下。
其间,作为主要产油国的沙特为提振油价,单方面宣布减产原油1000多万桶,至1985年的不到2500万桶日产量。不过,油价仍继续下跌,让沙特身陷财政赤字。
“(沙特的)错误就是试图通过减产来刺激油价上涨,而油价还在继续跌。”市场分析师亚西尔·埃尔古因迪说,沙特因此失去了市场份额,直到16年后才恢复财政盈余。
1985年年底,沙特终于改变立场,宣布增产。
这个惨痛教训让沙特体会到一个残酷现实:欧佩克内部缺乏“团结”。
沙特减产期间,不仅非欧佩克产油国没有减产,而且连其他欧佩克成员国也不愿响应沙特,甚至暗地里增产,让沙特作出的牺牲付诸东流。
将这种不团结展现到极致的是两场战争:伊拉克与伊朗之间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以及因伊拉克指责科威特擅自增产原油而最终导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
一名石油业消息人士说,这一次,在部分欧佩克成员国希望减产的情况下,沙特仍不为所动,目的不是刻意压低油价,而是任由市场决定油价,容忍其波动至其他成员国都有动力和决心统一行动的时候。
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