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全球化工设备网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山东地炼如何突出重围?

作者: 2015年01月07日 来源: 浏览量:
字号:T | T
原油下滑导致经营亏损 油品升级遭遇资金紧张 图为利华益维远化工有限公司全国单套规模最大的苯酚丙酮联合装置。 (胡毅然 摄)   2015年1月2日,国际原油价格再次下跌,纽约商品交易所今年2月份原油期货价格

原油下滑导致经营亏损 油品升级遭遇资金紧张


图为利华益维远化工有限公司全国单套规模最大的苯酚丙酮联合装置。 (胡毅然 摄)

  2015年1月2日,国际原油价格再次下跌,纽约商品交易所今年2月份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52.69美元,这是2009年5月26日以来的最低点。石油断崖式下跌对石化企业的影响巨大,在油价连动机制的作用下,多家媒体消息称,因为原油价格的连续下跌,目前国内炼厂被曝出的亏损额已达上万亿元。

  在拥有1.3亿吨炼化产能、炼油能力占据全国18%的第一石化大省山东,随着原油价格下行和油品升级,地炼企业将重新洗牌,经营者们面临艰难的抉择。那么,地炼企业如何应对石油的“跌跌不休”?又如何从原油供给短缺、开工率不足、亏损严重的泥沼中突围?

  政策夹缝中疯长:产能扩张与口粮不足的“瓶颈之痛”

  由于山东拥有胜利油田,并毗邻中原油田,具有发展石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东营、滨州、淄博、菏泽等地陆续涌现出一批小炼油企业。几十年栉风沐雨,这些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产业支撑和财源支柱。据山东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规划发展部主任乔法兴介绍,到2013年底,山东省共有地方炼化企业49家,一次加工能力合计11265万吨,平均规模230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60亿元、利润50亿元。与2000年相比,山东地炼企业一次加工能力增长25.5倍,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增长75.7倍、18.2倍,一次加工能力和主营业务收入均占全国地方炼化的70%以上,规模、效益在全国居首位。而根据一家资讯公司的最新统计,截至去年11月份,山东地炼的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3125万吨/年,同比增加16%。实际上,这并不是最终数字,因为2014年仍旧是山东地炼扩能的一年,不久前日照晨曦、岚桥港口石化、海科瑞林分别建成300~350万吨/年的常减压装置。

  “从2010年开始扩张产能几乎成了山东地炼这几年的主要工作。”生意社能源分社社长、资深行业分析师李宏说,2010年山东地炼的一次加工能力只有6135万吨,在此后短短几年间,产能增长了6990万吨。2009年国家出台政策,要加快淘汰100万吨/年及以下的炼油装置,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一些小的炼油项目。而2011年国家要求到2013年以前淘汰200万吨/年以下的常减压装置。东营一家地炼企业的副总经理周峰道出了苦衷:“当时不扩产的话,未来没有出路。其实政府是希望大型炼油厂多一些,小型炼厂要么被合并,要么就关门大吉。如果一家中等规模的企业不能增强加工能力,那么今后其发展空间将十分有限。”

  正是基于政策的倒逼,地炼企业开始“夹缝中疯长”。原来不起眼的地方小炼油竞相扩能,涌现出京博、利华益等一批大块头企业。在近期公布的2014山东企业百强中,有12家主营石油化工,除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外,其余11家都是地方炼化企业,仅这11家企业2013年实现营业额2370亿元,并且一次加工能力均达到了300万吨以上。但是,在产能雄踞全国之首、左右当地财政的自豪之余,这些地炼企业也不得不面临原油受制于人的尴尬。由于原油供应体制,山东地炼企业国内原油资源计划仅有122.2万吨/年,而且没有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近几年,虽然通过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集团合作,取得部分原油资源,但也是杯水车薪并不解渴。

  据了解,2013年山东地方炼化行业加工原油1000万吨,虽与2000年相比有所增加,但这种资源并不稳定。与央企相比,山东地方炼化企业原料构成中,原油仅占24.4%,劣质重油占75.6%。在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看来,没有油源是当前地方炼化企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同样的加工能力,重油比原油加工成本至少高出25%。”一家地炼企业的主管介绍说,“劣质重油黏度高、密度大、出油率低,并且硫含量、残炭值、金属含量高。为满足成品油质量升级要求,需要对重油进行加氢预处理、催化重整,还要对汽柴油进行加氢精制,加工难度相对较大,并且汽煤柴油产率只有50%左右——这是目前制约油品升级的最主要瓶颈。”


图为垦利石化集团60万吨/年汽油加氢装置。 (李文峰 供图)

  经营投资遇挑战:亏损与存亡的“远虑近忧”

  2014年以来,国内经济“三期叠加”效应愈发明显,石化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银行信贷持续收紧,特别是近期随着石油和成品油价的持续下行,使国内炼化企业面临空前挑战。山东地炼的开工率不高,基本维持在30%~45%,前几年闹油荒时,开工率也未突破50%,除了原料的困扰外,原因在于产能过剩。刘爱英分析指出,去年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连续下行,国内油价出现“十连跌”的格局,如此漫长的下调预期下,山东地方炼化企业利润空间被一步步打压,生存处境愈发艰难。一位证券行业分析师指出:“虽然原油价格下跌会使炼厂成本降低,但对企业来说整体仍是弊大于利。从原料采购到加工消费环节,中间形成的时间差使得炼厂采购成本并不会有所减少,加之不断下滑的汽柴油价格,炼厂的炼油利润不断收窄,直至亏损。”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山东地炼产能集中,导致地炼对原料的争夺激烈,价格多处于国内高位。也正因为产能集中,所以下游产品在国内成品油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多采用低价促销策略致利润不断缩水。因此在原料成本高而国内成品油市场低迷的时候,地炼多选择停工避险。除此之外,银行资金持续抽紧使得贸易周转拉长,地炼同样因为资金紧张、原料采购周期长或采购量降低,导致开工率受到影响。“现在的库存压力比较大,而且燃料油的价格并没有随着原油价格下滑而大幅下跌,炼一吨亏一吨,只好停产。”东营市一家地炼企业相关人士说。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在东营和滨州有四五家地炼企业出现了开开停停的现象。李宏表示:“现在地炼的开工率一直维系在30%~35%,甚至有些炼厂的开工率低至20%,部分炼厂炼油装置都关停了,中海油下属炼厂山东海化停了半年多,东营石化也停了3个月,因为开工比停工亏损还大。”

  “现在就是缺钱。成品油升级迫使装置升级改造,装置升级的资金量巨大且投资回收期较长,让我们背上沉重的包袱。”周峰坦言。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在山东地炼中占比不少,今年地炼加氢装置增速高达45%。据了解,山东省自2015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四标准柴油,2018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五标准汽油和柴油。面对这一紧迫任务,山东省地炼企业纷纷加大投入实施改造,加快油品升级。就和当年“淘汰百万吨以下企业”的政策指挥棒一样,油品升级又将众多炼化企业驱赶到技改升级的跑道上。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一次加工装置的升级开始理性回归和降温,二次加工、深度精制装置接过升级的接力棒,开始新一轮赛跑。

  金诚石化集团董事长周敬才介绍说,2014年,金诚石化对部分生产装置进行技术改造,提前三年具备生产国五柴油的能力,走在行业前列。利华益集团近年来也不断加大技改投入,相继实施了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改造、柴油加氢精制改造并计划于2015年投产,投产后汽油柴油将实提前达到国五标准。不仅是汽柴油加氢装置纷纷上马,蜡油加氢与渣油加氢地炼也在纷纷上报审批。今年,神驰化工将新建100万吨的渣油加氢,玉皇盛世化工将动工接建300万吨的渣油加氢,京博石化也预计新上连续重整装置,中海沥青100万吨焦化及80万吨加氢装置也将于5月投产。

  也有地炼企业没参加这轮赛跑,主要是没钱再投入,资金链紧张压得一些企业无法喘息。“现在我们暂时没有考虑化解产能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生存下去。”东营一家地炼企业负责人这样说。对于地炼企业来说,高达80%~90%的负债率此前属于“正常”,但今年显然不行了。据锐财经行业分析师刘江远介绍,倒贷停止后,很多炼化企业都陷入了危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地方企业,现在整个行业都处于亏损状态,基本没有挣钱。金诚石化董事长周敬才对此也深有体会,在他看来,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取决于能否有充足的现金渡过难关。资产负债比例高,长期依靠银行贷款进行腾挪的部分企业,现金流已经亮起了红灯。他相信随着国家信贷政策的进一步收紧,还会有更多的地炼企业被淘汰。

  炼化一体的延展:差异化竞争的“分路突围”

  刘爱英介绍说,这些年,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和各家企业为了原油进口资质多方奔走,并联合组成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想通过抱团的方式取得原油进口权,还共同出资成立山东省炼油投资有限公司,通过与中石油的合作获得原油进口配额。

  2013年10月,国家能源局下发《炼油企业进口原油使用资质条件(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放开对山东省地方炼化企业加工进口原油的限制,给予1000万吨/年原油非国有贸易进口资质,曾让地炼企业看到过一线曙光。然而由于几大能源集团不同意该意见,方案迟迟没有执行。去年8月,《进口原油使用权细则》有望出炉的消息和广汇能源取得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的公告,让符合标准的地炼获得进口原油使用配额希望大增。据相关机构透露:原油进口权放开已有了初步方案,山东多家地炼骨干企业均符合相关资质。一旦山东地方炼化企业获得原油进口权,一直以来遏制地方炼化企业的原料问题将得以解决,也将会促进淘汰、转产落后产能。

  2014年12月12日,中国证监会批准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原油期货交易,这意味着筹备了近4年的原油期货正式进入上市前的倒计时。虽然山东地炼能否参与到国内原油期货的交易中还是未知数,但业内对此充满了憧憬和期待。其实他们最期盼的并不是国内原油期货市场的开启,而是期待原油进口权的逐步放开,希望借此机会获取原油。

  但目前,相对于争取上游资源,山东地炼企业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下游产品的开发上。二次加工、深度精制装置以及大量的精细化工装置接过扩张的接力棒,“去油化”成为不少地炼企业的战略抉择。恒源石化就把发展目光锁定在“油头化尾”上。该公司董事长王有德表示,这几年他们通过延伸化工产业链条,形成了丙烯、丙烷、聚丙烯等产品体系,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和恒源石化的多元发展有所不同,利华益集团更看重炼化精细一体化发展。“炼化精细一体化在合理灵活利用石油资源、提高投资收益、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优势明显,加工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该集团副总经理魏玉东介绍说,“利华益集团确定了化工板块高端化、尖端化发展思路,加快建设有机化工和新材料高端产品项目。我们分别建成投产12万吨双酚A、6万吨聚碳酸酯、30万吨碳四综合利用异构化等项目装置。目前,260万吨/年重油加氢及油品质量升级项目正紧张施工。”

  垦利石化集团也实施炼化一体化战略,总投资52亿元的15万吨异戊二烯、异戊橡胶等项目正在加紧实施。这些项目采用的是国际先进的异丁烯—甲醛法技术。

  其实,这些骨干企业的做法正是当地政府和行业所倡导的。山东省省长郭树清日前在主持召开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座谈会时强调,要积极主动在调整上下功夫,不断拉长炼化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去年10月发布的《山东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则进一步明确,支持东明石化、垦利石化、京博石化重点发展石脑油的综合利用及合成橡胶;利华益发展聚碳酸酯等工程塑料;汇丰石化、恒源石化发展烯烃裂解及芳烃深加工产业链;金诚石化、华联石化发展碳纤维、高品质针状焦;海科集团发展石油化工与盐化工结合的特色产业。

  刘爱英强调,相对于上述大型企业,一次加工能力小的企业可转向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深加工。“上马一套烯烃装置投资三五百万元,比原油加氢投资小多了,利润还更好。”刘爱英说。而对于山东地炼今后的发展,乔法兴表示,通过升级发展, 到2020年,全省地方炼化企业平均规模提高到500万吨,全省地方炼化行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稳定在1亿吨左右,加工量达到7500万吨,汽柴油产量4000万吨,乙烯和芳烃产量均达到100万吨,化工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0%以上。


东辰集团石化分公司芳烃升级改造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刘海军 供图)

相关评论


期待深化改革

  无须讳言,地方炼化在发展地方经济、稳定成品油市场、保障基础化工原料供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原料油供应紧张、原油配额迟迟未放开,地炼企业一直在政策夹缝中求生存、在激烈竞争中壮筋骨。而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际原油大幅下滑,成品油行情始终不尽如人意,地炼企业普遍销售不佳,多数炼厂处于亏损状态。

  目前,地炼企业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不到位。一方面,这些企业有着民营企业特有的市场活力及发展欲望,在市场洗礼中夹缝生长、发展壮大,成为地方的财源支柱;另一方面,其发展又处处受制于政策难到位,在产业规划、项目审批等方面被“围追堵截”,在原油进口、油品销售等方面备受歧视。目前,地炼企业存在着原料受制约、成品油销售渠道不畅、一体化水平低、产能利用率低、能耗环保压力较大等问题,需要发挥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配置作用,将整个行业引入有序健康的轨道。

  根据山东省政府的规划,地方炼化产业要按照扶持一批、整合一批、转型一批、淘汰一批的指导方针,主动在调整上下功夫,加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力度,进一步强化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指标标准的硬约束,大力推动地炼行业转型升级。包括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等下游产业;结合企业实际加快“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推动产业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帮助全省地炼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和原料进口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等等。

  除了这些产业引导政策和企业适应市场的转型,我们更期待改革的力量。随着大宗原材料和能源物资“黄金十年”的结束,我国的能源革命正启动并深化推进,包括地炼企业在内的能源企业都将卷入其中。当前,成品油产能过剩、终端市场需求不足,同时油品升级、税费改革等同步进行,使得地炼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在成品油市场连跌的情况下,石化行业的产供销体系面临市场改革的良机。可以预见,一部分资产质量优良、自有资金充足的地炼企业会脱颖而出,但也有企业会因此而被淘汰。相信山东地炼行业将迎来一个凤凰涅槃式的改革机遇。

全球化工设备网(http://www.chemsb.com )友情提醒,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全球化工设备网!违者必究.

标签:

分享到:
免责声明: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或者作者自行发布,本网发布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给访问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同时本网亦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适当处理!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