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重返“产煤第一省”的山西,正在努力告别单一“煤炭大省”的称号。近年来,山西坚持创新驱动、低碳发展,变“输黑色煤”为“输绿色电”,全力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
变“输黑色煤”为“输绿色电”
6月29日,跨越1000余公里、途经6省的“晋北-南京”特高压工程在朔州开工。这是首条以山西为起点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后将为山西增加800万千瓦的外送能力,为江苏减少2000余万吨的煤炭消费。
同一天,同一座城市,五座90米高的冷却塔和一座210米高的烟囱被成功爆破。承担着向京津唐地区供电任务的神头一电厂“脱胎换骨”,新机组的部分环保指标甚至达到燃气排放标准。
从黑色煤炭到绿色煤电,一破一立间,困扰山西多年的发展瓶颈正在“解冻”。
去年,山西煤炭产量全国第一,电力装机全国第九。6000多万千瓦电力装机中,外送能力不足三分之一,外送电不到外送煤的5%,煤电严重失衡。“一煤独大”还导致经济抗风险能力差。煤炭占山西经济比重达三成,煤市一波动,经济就“感冒”。改革开放以来,山西GDP增速已上演4次“过山车”。
如今,国家加大了电力建设力度,一批外送电通道相继开工,山西能源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山西省正在强化创新驱动,落实环保要求,把山西建设为新型综合能源基地、京津冀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和国际低碳技术研发中心。
过去废弃的煤矸石,如今成了“金疙瘩”。山西现存煤矸石12多亿吨,可产生3.5亿吨优质动力煤的热量,但长期堆弃,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自去年7月国家能源局委托山西核准低热值发电项目以来,山西已为2000多万千瓦机组发放“路条”,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
燃煤发电的排放,正在向燃气发电“看齐”。今年,山西对火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的资金支持比去年增加2至3倍,要求提前3年完成改造。到2017年,晋电外送通道陆续建成后,山西火电也将全面“由黑转绿”。
“气化山西”增添发展“元气”
“6年前,村子里全部用上了煤层气。”山西省沁水县窦庄村65岁的李富和说,窦庄人祖祖辈辈烧煤做饭,现在冬天也是烧气取暖。
山西煤层气储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地处沁水煤田的沁水县,地面抽采量占全国八成以上,有“气都”之称。去年,这个县已有8个乡镇3万余户村民用上了清洁、高效的煤层气,当地煤层气产业首次超越煤炭,成为第一经济支柱。
过去被看做“煤矿杀手”的煤层气,已成为推动山西发展的新引擎。今年2月,山西6家省属煤企达成协议,决定“抱团”开发煤层气。到5月底,山西煤层气行业增加值增速超20%,成为煤市“寒冬”中难得的经济亮点。
煤层气、天然气、焦炉煤气和煤制天然气等“四气”的发展,还为高碳山西“腾挪”出低碳发展空间。
有这样一笔账:按1立方米煤层气相当于1.23公斤标准煤计算,如果到2020年全省形成400亿立方米的产量,可替代标准煤4920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6亿多吨。
山西电力行业一项研究也发现,全省百姓生活中散烧煤炭竟占全国三分之一,比国内平均水平高3倍多。“如果变烧煤为用电、用气,散烧原煤减少一成,就可支持600万千瓦至700万千瓦机组的环保排放容量。”
“表里山河”蕴藏无限“风光”
两年前,长治市武乡县居民赵瑞星成为山西第一例分布式发电并网的居民用户,第一周就入网340度电。如今,类似的“屋顶电站”已有70多户,累计发电超过18万度。
山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素称“表里山河”。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其无限“风光”。
数据显示,山西全年日照约3000小时,仅次于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是国内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今年,山西把分布式发电的审批权下放给电网企业,进一步推动分布式发电项目落地。
距黄河壶口瀑布上游10公里左右,规划蓄水位600多米、控制黄河80%水量、年发电70多亿度的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抓紧筹建,山西正在成为北方最重要的水电基地之一。
风电的步伐也在加快。到今年5月,山西已并网、核准在建以及列入国家能源局拟核准计划的风电装机容量已超1200万千瓦,成为继火电之后的第二大能源板块。
此外,伴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大量地热、工业低温余热、煤矿乏风等能源“变废为宝”,一批煤制气、煤制油等现代煤化工项目抓紧建设,支撑能源外送的公路、铁路、管道、输变电、特高压等网络日渐完备,山西“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正在改变。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