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
建设项目无论大小,按照国家规定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评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程序,其主要目的就是不让污染企业落户生根。国家环保局首任局长曲格平曾直言:“环保部真正的、最大的权力是环评”。
然而,这个污染防治的第一道“环保门槛”长期以来却一直遭受诟病,其原因就是众多环评机构黑暗腐败,“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
“环评风暴”骤然兴起
2015年2月9日,中央第三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巡视情况,直指环评机制下的六大腐败问题;3月25日,环保部发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方案》,对易发生不当利益输送的“红顶中介”开刀清除,一场“环评风暴”骤然兴起。
2015年底,环保部直属的8家环评机构已经完成脱钩,并且全国各地还完成了140家环评机构的脱钩工作。据介绍,目前共通报处理159家机构和69名环评工程师,1000多名已不在环评岗位的环评工程师主动退出。
2016年2月18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外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对于“红顶中介”问题,今年将再完成200家环评机构的脱钩工作。同时,还将加强环评制度的一系列改革,把“红顶中介”的问题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按照《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的要求,2016年底“红顶环评机构”将全部退出环评市场。脱钩后,环保直属单位及其所属企业的在编和聘用人员,一律不得作为环评专职技术人员参与建设项目环评工作,不得在环评机构参股。
日前,环保部还制定并公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方案》。方案指出,到2016年底,要建立全过程、全覆盖的建设项目环评信息公开机制,保障公众对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环评市场有多大?
“因为环评乱象由来已久,为逐利铤而走险,浑水摸鱼者众多”,一位知情人曾对媒体表示。相关专家指出,环保部大力清除“红顶中介”,脱钩环评机构,对资质挂靠的环评乱象产生很大的约束力。
有专业人士表示,当前环保部门清理“红顶中介”相当于对环评领域进行的“供给侧”改革,环评市场的放开有利于规范环评市场,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标签:环评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