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全球化工设备网 > 技术 > 应用实例 > 正文

污泥生物沥浸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作者: 2016年03月21日 来源:互联网 浏览量:
字号:T | T
作为污水处理中的一部分,污泥处理处置的关注度在逐步提高。目前,我国“重水轻泥”的现象虽有所改善,但较欧美发达国家已近百年的城镇污泥处理处置历史,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仍略显稚嫩。污泥处理技术呈现“百花齐放

  作为污水处理中的一部分,污泥处理处置的关注度在逐步提高。目前,我国“重水轻泥”的现象虽有所改善,但较欧美发达国家已近百年的城镇污泥处理处置历史,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仍略显稚嫩。污泥处理技术呈现“百花齐放”,工艺路线不完善,处理成本高等问题都制约着其发展,未来污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仍是重点。本期微水会与大家分享污泥生物沥浸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现将内容做简单梳理,供大家参考交流。

  背景:

  由于我国长期“重水轻泥”思想及技术与资金的短缺,城镇污水处理的同时污泥的处置了一大难题;而与城镇污泥相比,我国制革、电镀等行业所产生的污泥,成分更为复杂。污泥的不规范处置已成为我国水环境和土壤中一个新的环境污染源。“十二五”期间我国就投资347亿元用于污泥处理处置。“十三五”时期,污泥处理处置仍是重点。污泥高含水率和重金属的存在已成为制约我国污泥处置与资源化的一个瓶颈,而生物沥浸技术被证实是一种既能提高污水脱水性能又能去除重金属的生物方法,也在工程上得到了应用。

  简介:

  污泥生物沥浸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浓缩污泥(含水95-98%)泵入接种有专门复合微生物的生物沥浸反应池中,并投加少量营养物质,经曝气处理约48h,使污泥pH降至2~4.5,完成除臭,杀灭病原菌,脱出重金属及大幅改善污泥脱水性的生物处理过程。处理后污泥不加任何絮凝剂一步压滤脱水至含水率60%以下,污泥的肥效和热值却没有发生明显的损失。脱水后的污泥仅需掺入极少辅料后,就可进行好氧堆肥发酵。腐熟的污泥可作为营养土、有机肥用于土壤改良和园林绿化等。

  主题:污泥生物沥浸及资源化利用技术话题:1、研究简介及背景介绍2、市场分析及定位3、污泥生物沥浸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工艺介绍4、案例分享

  嘉宾介绍1、周立祥教授,博士,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环境工程学科点点长,固体废弃物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2010),全国勘察设计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专家组成员(2009~至今),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及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4~至今)。从事市政与工业污泥处理处置研究近30年(1987~至今),主编有全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材《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2007)。1999年起研发污泥生物沥浸技术,2004年实现中试工程运行,2010年起成功推向工程应用。与北京中科国通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该技术巳在我国许多污水处理厂和工业企业得到实际应用。该技术2013年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5年入选《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

  2、李永红副教授,博士后,郑州大学药学院副教授,郑州大学环境生态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郑州源致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致力于环境微生物领域研究。为企业服务的内容包括:用于景观水、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污泥处理用的微生物营养剂及各种高效微生物菌剂。

  精彩内容第一部分:分享嘉宾-李永红老师

  一、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1、污泥处理方法

  现在我国大部分的污泥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置,采用比较多的方式是填埋,而填埋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有可能下渗,进一步污染环境;现在的污泥技术压滤之后含水率在80%左右,污泥比较松软,填埋下去的污泥容易出现皱褶,运输的机械还会发生滑坡。因此,填埋是不太提倡的一种处理方式。因此寻找其他技术还具有很大的市场。

  污泥处理其他方法有发电、干化或其他等。焚烧会产生一些气体污染,成本也比较高,干化和发电也是成本比较高;因此,污泥资源化是比较有前景的处理方法,相当于是变废为宝。目前现有的资源化处理方法就是堆肥。

  2、生物沥浸与堆肥相结合

  市政垃圾、餐厨垃圾堆肥运营比较普遍,污泥堆肥应用还较少。

  通过生物沥浸将污泥减量后,处理后因为含水率降低,重量和体积都减小,后续填埋,运输费用会降低;与干化相结合,含水量低,需要的能源也低,成本降低;与发电相结合,也会降低成本。

  现在市政的污泥处理需要加入PAM,将含水率降低到80%,而生物沥浸处理污泥不要加入PAM,每吨污泥成本会降低50元左右。此外,PAM对自然界和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全球化工设备网(http://www.chemsb.com )友情提醒,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全球化工设备网!违者必究.

标签:污泥生物沥浸及资源化利用

分享到:
免责声明: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或者作者自行发布,本网发布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给访问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同时本网亦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适当处理!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