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4年财金76号文、发改投2724号文颁布以来,公私合作的PPP模式在中国掀起热潮,在土地财政出现“拐点”之际,其作为缓解债务压力的重要工具,为各地方政府的发展带去了新的期待。截至2016年1月31日,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库的共有6997个项目,总投资需求为81322亿元。然而有人质疑,这其实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那么,这八万亿的盛宴签约情况到底如何?落地的项目呈现出怎样的特点?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基建、国企签约热度高
由于财政部、发改委、各省市都曾公开发布过PPP项目库,为了统一口径,并具有典型意义,我们选取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206个)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华中地区签约率最高
在这206个PPP示范项目库中,我们跟踪到完成签约的项目共有66个,占总数的32.03%。根据落地项目分布省市的对比分析发现,项目签约率最高的是华中地区,共有17个,占比为25.76%;西南地区次之,共15个,占比22.73%;排第三的是华东地区,共13个,占比19.7%。而签约率最低的是东北地区,只有2个,占比3.03%。也就是说,全国各区域的PPP项目的落地情况发展极为不平衡。
这与各省市对PPP模式的重视程度有关。像河南省被推荐为财政部第二批示范项目的就有41个,进入签约流程的项目个数自然会比较大,有13个,相当于东北地区的六倍以上。并且,国家经济政策指向、城市发展热度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对项目的落地情况也会产生影响:首先,国家关于发展一带一路、东盟自贸区规划战略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到那里去寻找商机;其次,近年来,沿海发达省市的人力、资金等要素成本逐渐提高,企业们为适应新常态,争取利润最大化,纷纷转战内陆,富士康就是其中一例,这无疑为这些地区增添新的潜在的社会资本方。
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