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全球化工设备网 > 资讯 > 市场评述 > 正文

煤钢夹击下的焦化之殇:不亏就不错了

作者: 2016年05月23日 来源: 浏览量:
字号:T | T
夹在钢铁、煤炭之间“两头受气”,巨亏之下的焦化行业危局待解,企业如何转型自救,生存攻坚战已经打响。   主营产品冶金焦勉强做到不赚不赔,靠卖甲苯等副产品小有盈利,这是去年山东一家焦化企业的年

   夹在钢铁、煤炭之间“两头受气”,巨亏之下的焦化行业危局待解,企业如何转型自救,生存攻坚战已经打响。

  主营产品冶金焦勉强做到不赚不赔,靠卖甲苯等副产品小有盈利,这是去年山东一家焦化企业的年度账单。

  在焦化大省山东乃至全国,能做到“苟活”的焦化企业都屈指可数。来自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焦化行业亏损120多亿。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会长崔丕江说,2015年没有亏损的焦化企业就是好企业。

  随着焦炭价格从2013年的均价1800元/吨左右降到目前的700元/吨左右,前几年数钱数到手软的焦化企业,在被“过山车”甩到谷底后,在泥潭里正越陷越深。

  上游是煤,下游是钢,处于“两面夹击”的焦化行业,是和煤炭、钢铁并列的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随着两大行业陷入萧条,焦化企业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焦化产能为6.87亿吨,实际产量4.5亿吨左右。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编制的《焦化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焦化行业将淘汰全部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5000万吨。

  事实上,焦化行业化解产能工作几年前就已启动。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产能越控越过剩,焦炭价格一跌再跌,作为国家的基础工业,焦化产业已经踩在悬崖边上。

  2016年是焦化企业转型升级关键之年。怎么转,怎么升,在山东、山西等焦化大省,焦化行业危局待解。《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近日调研发现,部分焦化龙头企业已纷纷开始弃“焦”转型。

  不亏就是好企业

  山东省滨州市一家大型焦化企业大门口,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此调研时看到,前来送煤、拉焦的车辆排出了几公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型货车,在排队卸货、拉货,生产场面红火。

  这家焦化企业占地接近4000亩,有3个分厂、近2000多名员工,焦化产能400万吨,是山东省内最大的独立焦化企业之一。

  “我们现在是满负荷生产,但产能是一点都不能再扩了。”公司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直接原因就是焦炭价格一跌再跌。来自山东省焦化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受到市场供大于求与成本支撑力度减弱多方面的共同影响,加上环保政策施压,钢厂限产停产严重,焦炭需求减少,对焦炭价格形成压力。山东地区二级冶金焦2015年全年均价为720元/吨,较去年同期下降240元/吨。

  山东焦化行业的平均开工率不到70%。有业内人士统计,亏损面已经达到行业的90%。山东省内的焦化企业,以月计算,亏损额在千万元的相当普遍。

  上述焦化企业去年艰难中有盈利,今年压力仍不小。由于原料煤成本和成品焦炭价格相差不大,赢利点多指靠卖煤气、粗苯等副产品。

  从历史轨迹看,2003年,焦炭价格从稳定多年的300元/吨一路上涨到了年底的1300~1400元/吨,2006年,焦炭价格从约1000元/吨起步,到年底稳定在1500元/吨上方。到2008年,焦炭价格从年初的1700元/吨不到半年时间上涨到了3000元/吨以上,9月份之后,焦炭行情急转直下,不到3个月的时间,价格暴跌了将近2000元,自此进入熊市。

  尤其是进入2005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焦化行业产品需求进一步减弱,产量和价格下跌明显,企业效益加速下滑。

  煤、焦、钢这三个产业, 焦是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两头都是产能严重过剩、僵尸企业云集的行业,焦化处于前后夹击之中。两边市场行情都不好,比着压价,焦化企业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山西焦化集团公布去年亏损8亿元,同比下降 4299.89%。2015年,全国焦化行业亏损120多亿。

  3月25日,在太原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炼焦煤资源与市场高峰论坛上,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会长崔丕江说,在2015年没有亏损的企业就是好企业。像几年前一样开门就赚钱,闭着眼睛就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越调越过剩

  焦化是国家的基础工业,产能过剩一直是个老大难,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院长王亚雄教授表示,这是目前焦化行业四面危机的根本原因。

  崔丕江也表示,焦化企业已经到了大调整、大分化、优胜劣汰的阶段,要坚定信心,打好焦化企业生存发展攻坚战。

  企业要生存,第一道难题就是调控产能。

  事实上,从多年前开始,焦化行业就在推进去产能,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产能越控越过剩。“十二五”期末,全国焦炭产能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仍不断有新增产能出现。

  以位居全国焦化产能前三的山东为例,从2012年开始,山东省经信委开始力推焦化企业转型升级,3年多过去了,这个焦化大省饱尝阵痛之苦,转型步步维艰。

  山东省焦化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山东共有规模以上焦化企业52家,产能6100万吨,其中,列入国家准入公告管理的企业42家,产能5090万吨。2015年山东焦炭产量预计4400万吨,同比下降4%。

  2011年年底的数据显示,山东共有规模以上焦化企业58家,产能6200万吨,列入国家公告管理的企业41家,产能5000万吨, 2011年山东焦炭产量4500万吨。

  产能3年仅减少产能不到100万吨,对于山东而言,这个成绩并不理想。

  在今年国家对煤炭、钢铁重拳去产能的背景下,焦化行业去产能也到了动真格的时候。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编制的《焦化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焦化行业将淘汰全部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5000万吨。

  山东省焦化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未来五年是国家对“煤炭—焦化—钢铁”产业链去产能、补短板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经济调速、环保压力加大、市场低迷叠加压力之下,焦化产业转型升级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弃焦找活路

  和去产能同等重要的是找活路。

  2016年初,在山东省政府实施的新一轮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中,焦化产业被纳入煤化工行业进行管理。这在全国属于首创,标志着焦化产业由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向延伸产业链方向发展。

  从煤焦化到煤化工,虽是一字之差,却是两种思路。山东省焦化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提升到煤化工行业进行管理,等于拆掉了限制焦化产业发展的藩篱,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真正把煤炭“吃干榨净”,走产业融合、高效经营、循环发展的转型之路。

  同样是焦化产能大省的山西,近两年也一直在推进产业重组和转型发展。去年7月,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山西省科技创新推进大会上提出,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以化为主的转变。

  在山东,已有焦化企业先行先试。

  位于临沂的一家铸造焦公司,瞅准临沂市淘汰小的燃煤锅炉带来的蒸汽需求市场商机,把焦炭余热产生的蒸汽供应打造成新的利润增长点,从焦炭转移到供热上也是该公司未来的业务重心。

  在滨州市所属的邹平县,一座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的综合能源站已经建成使用,与传统加油站不同的是,这里不但可以加汽柴油,还可以加气(LNG、CNG),还超前配有充电桩,实现了“五站合一”。

  投资方山东清恒能源有限公司隶属于山东物流集团,该集团副董事长鲁友水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以能源站为抓手推进清洁能源建设,正是传统焦化企业趟出来的一条新路。

  鲁友水说,公路运输是物流业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燃料用量极大。LNG液化天然气作为清洁新能源,不但可以降低燃料成本30%左右,还可以有效改善环境。在山东省政府的支持下,物流集团联合焦化企业,正在全省布局这种能源站。按照计划,2016年实现能源站运营150个。

  “能源站建的越多,对天然气的需求量越大,可以引导焦化企业转型生产天然气,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同时可以有效带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鲁友水说。

  崔丕江曾介绍,化解焦化产能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在中小城市推广多元化分布式能源供给。比如,焦化企业生产的气化天然气可以直接进入城市管网。

  据媒体报道,这样的试验已在河北省邯郸市进行,当地一家焦化厂与城市煤气公司合作,将焦炉煤气生产的气化天然气直接接入城市煤气公司的管网,既补充了天然气供给的需求缺口,也有效利用了焦化企业资源,更减少了环境污染。

  在山西太原,去年开始试点推进生产民用焦,并由政府对居民购买民用焦进行补助。民用焦替代污染环境的散烧原煤,不但减少了能源污染,而且也给陷入亏损的焦化企业形成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也有焦化龙头企业开始更“狠心”的转型。

  从3月份开始,资产过千亿元、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山东焦化集团,名称正式被中融新大集团替代。作为山东省政府批准成立的5家省级大型企业集团之一,山东焦化集团独立焦化产能国内第一,去年实现销售收入515亿元,利税31亿元,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好企业”。

  “好企业”正与焦化“主业”渐行渐远。

  中融新大集团相关负责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为响应国家去产能的宏观调控政 策,他们已经决定不再以传统的能源化工作为主体产业来重点发展。更名去“焦化”,不仅是公司名称淡化,更是业务重心淡化。新登场的中融新大将形成以金融投资为主体,物流清洁能源、能源化工有色金属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体两翼”战略的新主体,金融投资产业替代了传统能源化工板块成为新的企业主体。

全球化工设备网(http://www.chemsb.com )友情提醒,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全球化工设备网!违者必究.

标签:

分享到:
免责声明: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或者作者自行发布,本网发布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给访问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同时本网亦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适当处理!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