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财经报道说,一批批机器人来到了广东省东莞市,进入制造业生产线,东莞的用工由此出现许多新变化。机器人上岗以来,产品不良率从超过25%降至不到5%,而产能从每月每人8000多件提高到2.1万件。全市计划今年完成“机器换人”应用项目1000-1500个,到后年,东莞八成的工业企业将实现“机器换人”。
被国际财经媒体贴上“世界工厂”标签的东莞,利用蜂拥而来的农村廉价劳动力和当地廉价土地,形成覆盖上下游企业的产业聚合,具有全球产业链特点的规模经济,在东莞快速成长。许多电子产品,东莞的产量,足以满足全球需要。
当前工资成本大幅度提升,廉价劳动力供给逐步减速,而工业机器人使用成本仅为人工的23%,东莞迅速采用机器人,是要借助“机器人红利”,为东莞制造业注入新的动力,延续东莞的规模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优势。
如何把这场“机器人红利”注入到整个“中国制造”领域,值得认真思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到明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达到42.8万台,成为全球第一。同时,我们注意到《人民日报》最近对用工市场的调查反映,国内制造业的用工成本持续大幅度提升,各地企业纷纷引入机器人,以求降低成本。
但是,新来的机器人,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亿万普通的劳动者大军,如何能在与他们的技能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上,参与分享社会财富和经济发展成果,对传统的劳动关系、劳动伦理,都是新的课题。我们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劳动力供给结构,如何适应这个变化。对于传统制造业、过剩产能企业和僵尸企业转移出来的职工,对于新型城镇化转变身份的新市民,也都是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
广东省在这方面,做了前瞻性的预测和分析,分析表明,在全省制造领域充分引入机器人后,广东的工业企业用工每年将减少90万人;但是,服务业吸纳就业量每年将增加105万人。同时,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机器代人,将会造成低素质劳动力局部性失业,普通技术工人存在“就业难”,他们的再就业和失业人群生活保障是“十三五”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广东的前瞻性做法,值得借鉴。当前国内无论东部、西部和中部,都面临着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面临着机器人代替人的现实需求。良好社会舆论的呵护,有效的社会政策的充分准备和强力支撑,都应该走在前面。对有更大增长潜力、能吸纳更多劳动就业的未来产业,要及早布局。相关的政策储备、资本市场的引导、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开展,都应该及时跟进。只要这些工作都做扎实了,东莞新来的机器人,就会把“中国制造”带入一片新天地。
(原标题:机器人进入东莞 “中国制造”将进入新天地)
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