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表示,中国正处于低碳转型中,低碳城市的政策、规划、措施、投入都需要量化与评估作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监测与评估技术,用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措施来实现低碳政策和行动,应对低碳转型的挑战。
“针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要多做一些研究,注重建立有效的低碳城市发展管理机制、碳管理检测评估体系等。对于低碳城市量化评估结果的应用,要体现在后续相应行动或策略上,以实现更加广泛科学的合作与评估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的分论坛“低碳城市发展的监测和评估”上,一些专家对低碳城市管理机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表示,中国正处于低碳转型中,低碳城市的政策、规划、措施、投入都需要量化与评估作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监测与评估技术,用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措施来实现低碳政策和行动,应对低碳转型的挑战。
“在气候和低碳城市的多边创新合作中,我们期待通过一体化的、高效的、创新的措施,降低能源需求、支持低碳创新、降低清洁能源技术成本、实现清洁技术规模化应用,从而解决气候和能源带来的挑战。借助工具可以评估低碳城市的低碳发展成效。”美国能源部国际事务司高级政策顾问狄玛莉(Maria DiGiulian)说。
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徐华清介绍,中国低碳试点城市工作成效初显,在落实发展理念、创新推动发展、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展开一系列先行探索,形成一些好的做法。例如,因地制宜提出碳排放峰值目标,倒逼低碳发展路径;协同推动实施低碳发展规划;推动地方立法,强化低碳发展的法律保障等。
“低碳城市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数据统计是核心。”苏州市常务副市长周伟强介绍,苏州市开展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监测和管理的一系列工作机制,包括构建温室气体排放动态管理系统,构建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统计制度,构建分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考核制度以及落实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和核查制度。
以建筑为例,纽约市长办公室可持续发展总监尼尔达·曼萨(Nilda Mesa)介绍了纽约低碳发展管理监测评估体系。建筑是纽约最主要的排放来源,目前纽约拥有100多个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监测。在纽约,通过在线工具,市民可以查阅纽约建筑每年的能源数据报告。“改造加速器”、“太阳能改造计划”、“社区改造计划”等案例增加了建筑节能改造的可行性,调动了纽约市民的积极参与,而新出台的“One City”提出了2050年减排80%的目标,并确定了100多个相应的节能效益分析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
在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方面,南昌市常务副市长刘建洋指出,目前南昌正在制定《南昌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即将审议通过。通过立法,将对引进重大项目实行碳排放评估制度,对企业碳排放实行强制报告和减排制度,实行低碳促进部门联动统筹考核制度,对非低碳的规划、产业、建设、交通、绿化等活动实行底线管控制度等。
“控制碳排放可以直接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提高清洁能源比例来实现,而通过遵从低碳理念的城市空间规划及紧凑型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对于这些问题,在践行城市低碳发展过程中,我们都应该采用一些工具和方法进行科学评估,延续和发展以往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提出未来的低碳发展方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赵黛青说。
在赵黛青看来,可持续城市的建设需要碳排放数据的平台化管理和量化评估,使设定的减排目标和解决方案能实实在在地落地、运行,用最低的成本,争取最佳的减排效果。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胡秀莲指出,有针对性的量化指标是监测与评估的核心。“科学的监测与评估技术,方法以及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是支撑和应用量化指标的基础,例如编制城市层面的能源平衡表等;应建立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特别是对峰值及其实现路径,重点和难点排放源进行监测,评估和管理的机制;利益相关方的协作与协同是促进城市低碳发展监测与评估工作的保障措施之一。”
“评估是实施的前提。对于低碳城市发展,要以系统性的思维进行思考,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减排;要重视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还要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洛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乔恩·克莱伊兹(Jon Creyts)说。
高质量的数据是评估体系的基础。儿童投资基金会经理梅根·肯尼迪-褚安(Megan Kennedy-Chouane)认为,应该更关注评估,而不是监督,即用数据和指标分析变化与影响,而非只关注指标的增减。此外,要以需求为导向,助力决策机构及时作出更好的决策。
麦肯锡城市中国总监张耕田指出了低碳城市的两个评估角度:一是城市自身评估,评估的结果要体现在后续的政策和行动上;二是国内城市、国内外城市放在一起评估,其意义在于找出规律和好的做法。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高级分析师杨鹂在分析中国绿色低碳城市发展指数时说:“中国绿色低碳城市发展指数项目,通过量化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和努力程度,探索不同城市低碳建设各自发展优势和不足。我们学习借鉴国内外机构的诸多城市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将绝大多数指标选择集中在城市统计框架体系下能客观反映能源供应、工业、建筑、交通等部门的能耗强度和能源结构的指标体系。从初步结果看,考量了城市多部门发展成效的排名与单一以能源强度指标评分的排名有很大不同。”
能源基金会中国低碳项目主管刘爽指出,很多城市已经有了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考核体系。在此之上,通过对过程进行更细化的评估,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如何通过评估让城市之间的经验更好地被借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文章链接:中国化工仪器网 http://www.chem17.com/news/detail/93973.html
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