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石墨烯产业被誉为“新材料之王”,材料优点突出,自被发现后研发迅速升温。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相关概念也持续受到追捧,但值得关注的是,石墨烯在目前的产业化应用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潜力大的同时伴随着高风险,其产业化还来日方长,目前寻找应用方向是最关键的。
“石墨烯研究成果如果无法商业化应用则等于瞎掰。如果三年内找不到大规模的使用,投资近二十亿的几家企业将面临倒闭!”6月26日,深圳石墨烯协会会长、烯旺科技董事冯冠平在烯旺科技2016年新产品发布会上说。
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的石墨烯2004年被发现后研发迅速升温,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布更是将该产业推向高潮。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相关概念也持续受到追捧。
然而,在石墨烯的发源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由于其国家石墨烯研究院(NGI)不能把有关石墨烯研究成果市场化,今年4月遭到英国国会质询,指其滥用知识产权及浪费物资,从而被推至风口浪尖。
“英国的遭遇有现实意义,在全球范围内石墨烯产业都存在科技成果转换问题。”今年70岁的冯冠平1995年创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致力于打通研究和产业之间的断层。这次发布会上,烯旺科技发布了石墨烯护颈、U型枕、护肩等利用石墨烯薄膜发热的智能可穿戴产品。
目前,石墨烯主要以粉体和薄膜两种形式存在。石墨烯粉体主要应用于新材料领域和能源领域,如防腐涂料、散热材料、锂离子电池等。石墨烯薄膜应用于电子领域、环境领域和医药领域等,如触控屏、电子元器件等。
“目前,发热膜是世界石墨烯薄膜应用中量最大的产品。”冯冠平指出,正是因为找到了产品应用,原来产品存在积压的国内的三家发热膜生产厂家未来可以实现连续生产,通过应用反馈也能够不断改进技术。
对于这个潜力无限但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目前各国政府仍是最大的推动力。“中国目前是世界石墨烯产业里投入资金和专利数量最多的,相对于欧洲,中国在手机制造、可穿戴以及钢铁、水泥、铝材等传统领域里能找到更多应用方向。”
据冯冠平介绍,石墨烯科技成果的转换在中国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可以称为“常州模式”,当地政府建立产学研的平台——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人才引进、资金获取、发展路径均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第二是学院派模式,以宁波墨西和重庆墨希为代表,在国家科研经费支持下形成了一些知识产权和研究成果。目前,宁波墨西科技年产500吨石墨烯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可规模供应电子级和普通级两类石墨烯产品。重庆墨希科技也发布了全球首款可弯曲智能手机。第三种是大学模式,在中国主要依靠教授单打独斗,影响甚微。
根据《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中国石墨烯产业未来十年的总体目标是“2020年形成百亿产业规模,2025年整体产业规模突破千亿”。事实上,据冯冠平介绍,“2015年国内所有石墨烯企业销售额不到5个亿,2016年预计20个亿”。
值得关注的是,石墨烯在目前的产业化应用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以防腐涂料为例,冯冠平解释,应用石墨烯后防腐涂料在海边、风塔等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寿命可以延长五到六倍。但由于重防腐涂料国家标准要求锌粉含量需达到70%以上,而使用石墨烯材料后对锌粉的要求降低,不能达到国家标准,又涉及到具体行业国家标准修改及相关联问题。
冯冠平指出,石墨烯的产业化还来日方长,目前寻找应用方向是最关键的。烯碳新材联合总裁范定侒也指出,石墨烯经历了十多年早期发展阶段,产品导入期后,可能会经历更长时间的市场扩张期,才有可能进入成熟期。而与所有的高科技产业一样,石墨烯产业早期融资需求较大,投资周期较长,且风险系数较高。
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