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东京大学研发出一种只有食品保鲜膜1/5厚度、重量比羽毛还轻的柔性电路,此技术使得人类将电子传感器植入体内的设想成为可能。
作为“增材制造”的代表技术之一,印刷电子近年来异军突起,成为继3D打印之后又一项可能彻底改变电子产业未来发展的全新概念。同时,与此前众多“仰人鼻息”的老故事不同,在印刷电子时代,中国正与世界同行。
增材制造的“新军”
以印刷报纸、传单的方式,“印刷”电子产品或电子元器件
相较于传统硅基电子,印刷电子的最大特点是把印刷工艺应用于制造业当中,将印刷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
“简单地说,这是一种以印刷报纸、传单的方式,‘印刷’电子产品或电子元器件的技术。”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印刷电子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铮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包括电路、传感器、显示器在内的各种器件都可以印刷在同一块基板上,其间既有线路又有元件,二者融为一体,性能更加稳定。
崔铮介绍说,与传统工艺相比,印刷电子技术能够节省材料,且不需要光刻腐蚀,具有绿色环保的特征。
“之前也有很多人在做类似的事情,但把它们统一归结为印刷电子之后,整体技术获得了有序、系统地提升,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北京印刷学院印刷电子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路海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低成本”是印刷电子的最大优势,因为印刷可以实现卷对卷、大批量地生产,工艺技术相对稳定,过程的重复性较好。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主任宋延林则认为,这个与纳米科技相结合的印刷电子产业,能延伸的领域极广,未来可能引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中国人这次并不落后
将无机纳米材料运用到印刷电子上来,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优势
有一个好消息是,在印刷电子这个新兴领域,国内外的技术差距并不明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印刷电子与纳米材料、纳米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而近年来,将无机纳米材料运用于印刷电子领域始终是国内印刷电子技术研究的重中之重。
宋延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中国纳米科学技术SCI论文的发表数量已居世界首位,在纳米材料研究与应用方面出现了一批世界先进甚至处于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国外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大规模地将无机纳米材料运用到印刷电子上来,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优势。”崔铮说。
崔铮进一步指出,在碳纳米管分离、墨水化与印刷薄膜晶体管的制造上,其团队所用的指标与国外所用的指标一致,而在柔性透明导电膜的产业化环节,甚至比国外做得更好。
不过,在崔铮看来,如果不能有效改善现行的产业规模与政策困局,国内印刷电子产业很可能在未来黯然失色。
政策导向需及时跟进
目前还没有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出现,在总体布局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不过,在崔铮看来,尽管中国的印刷电子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但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目前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研发的气候。中国的印刷电子技术在国际上仍处于“无名”地位。
为此,他认为,国家的政策导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出台明确的政策,大家才有信心去投入,这个行业的发展才能更快。
李路海告诉记者,目前很多国家都成立了国家级的印刷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机构,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印刷电子的重视程度。
“然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出现,这方面与国外还是有差距的。”李路海说。
令众多专家欣慰的是,中科院等一些科研机构已经开始零星地对印刷电子进行支持,不过,由于没有形成系统,还远远达不到国外的支持力度。
“我们在总体布局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未来需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突破等方面进行系统考虑和规划布局。”宋延林说。
“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制定系统的发展方略,形成类似欧盟发展的框架图,围绕这个来进行。”李路海认为,一旦错失这次宝贵的并行机遇,再想追赶就很难了。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