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3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袖,聚首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这个主会场,共商“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会议主题。远方,作为G20杭州峰会主会场建设者———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欣喜地看着这一幕。那些日日夜夜的奋战,那些砥砺奋进的拼搏,仿佛历历在目。
惊人数据考验铁军本色
时光回流至2012年初,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工程图纸基本敲定,一组惊人的数据摆在中建八局项目团队面前:单体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建筑;屋顶花园6万平方米,距离地面44米,是世界最大的屋顶花园,相当于8.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屋顶城市客厅是直径达60米的球面,建筑高度86米的球体结构,是世界最大屋顶城市球壳之一;土方开挖总量约220万立方米,可以填平钱塘江近400米;总用钢量达14.5万吨,相当于3.5个北京“鸟巢”;钢结构的现场焊缝达5万米,而且囊括了钢结构建筑的所有技术形态;混凝土60万立方米,可以填平280个标准游泳池……
而这一切都必须在短短的4年之内由图纸数据变为现实,素有“铁军”之称的中建八局“将士”在开工仪式上立下庄严誓言。
几十项科技成果解开难题
难度也意味着高度,而解开难题的钥匙就是创新。开工伊始,项目部根据技术难点制定了详细的科技规划,成立了项目科技开发小组,聘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玉岭主持“王玉岭鲁班工程创新工作室”,开设“鲁班课堂”,进行鲁班奖技术培训;同时,还开办农民工学校,培养工匠精神,提高工匠技能。
“王玉岭鲁班工程创新工作室”围绕科技立项计划,组织攻关活动,优化取消了混凝土施工中的“后浇带”,引进“跳仓法”等先进技术,彻底抑制了超大面积底板混凝土裂缝通病。
项目团队运用BIM技术对工程钢结构体系建模,在电脑上进行虚拟拼装;总钢构件6万余件,通过对每个构件进行定位编号,工厂按照编号生产加工,再运送到施工现场组装。施工过程中,采用10台轨道式可移动塔吊进行吊运安装,并在钢构件上安装传感器,数据实时传输到手机和电脑,以便随时监测钢结构体系稳定情况。
通过这些方法,项目团队完成了从18米到72米管桁架的安装,用最重达每平方米2.8吨的钢构件“织”成长300多米的飘逸彩带,以及重达1197吨的飘带网架。“城市客厅”为球面直径达60米、高度42米的半球型“穹顶”建筑,钢结构的吊装、玻璃幕墙的安装,都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项目部通过技术攻关,在此项工程中取得数十项科技成果。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刊物共发表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利和实用专利共49项。
环保和创新理念贯穿全程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既是智能建筑,也是绿色建筑,因此,绿色、节能、环保就成了施工主题的应有之意。
项目刚开工时,就在地下土方开挖中打了一个漂亮的绿色施工仗,为以后的施工树立了样板。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工程基坑周边环境复杂,有下穿隧道、规划地铁站以及大量地下管线。土方开挖阶段,项目团队不仅要确保工期进度,还要防止基坑周边变形,并满足未来城市地铁建设用地需求。
创新发明智能可调挤压式锚索承载头———成为项目团队在土方开挖阶段的制胜法宝,此种作业法不但极大地减少了机械投入量,避免了物料的二次倒运,使总工期提前了一个月;同时,将可回收预应力锚索与传统压顶梁技术结合,对基坑周边加固,实现了锚索100%回收,避免了对地下空间的污染。
在这个国内最大的建筑单体里,还有一个国内最大的屋顶花园。与陆地造园相比,屋顶花园的空间布局受建筑固有平面的限制和建筑结构承重的制约,施工要求非常高。为了减小荷载,全部采用不到一吨的小型挖机作业,尽可能使用人力施工,最多的时候有550人同时在现场作业。因此,这是一个利用小型化、迷你化、轻型化手段建造起来的超大空中花园。施工过程中解决了6万平方米屋面漏水问题、攻克了5万多立方土方垂直运输和水平运输问题、化解了大量珍贵苗木在80厘米至120厘米厚种植土层养护生长的难题,整个施工过程不但绿色环保,而且尽显创新精神。
(来源:互联网)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