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矗立的高炉,见证过繁忙与喧闹,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1956年,马钢(合肥)钢铁公司的前身合肥钢铁厂动工。当年这家省属最大钢铁联合企业,曾经承载过无数合肥人的骄傲和梦想。
“当时,听见高炉炉顶打开后高炉放散的声响,心中隐隐有一种不舍。”8月30日,马钢(合肥)钢铁公司党委书记徐劲松说。
60年风雨兼程,位于合肥东大门的这片土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宁静。
而10多公里外的合肥循环经济园内,马钢(合肥)板材公司新上马的板材镀锌生产线,正在加快建设。
过剩产能如何有序退出?
——“不因包袱重而等待,不因困难多而不作为。”思想统一是前提,企业主动是关键,政府支持是保障
“是停产,而不是检修,这意味着4000多名员工要结束在公司的职业生涯,全体职工都经历着巨大的思想波动。”谈及关停时的情形,徐劲松坦言,这是当时面临最大的压力和挑战。思想状态波动,精力难以集中,工作容易出差错,“比如公司的一位司机师傅,从市内到马钢(合肥)板材公司这段路几乎每天跑一趟,但那几天竟然跑错路。”
钢铁企业冶炼生产,涉及到高温、危化品、放射源、危险介质等多种风险,关停过程在技术上存在着特殊的复杂性。以3座生产高炉来说,他们需要逐一关停,但停了一座,动力介质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必须重新令其保持平衡,否则就会造成安全风险。
一方面,停产工作需要处处精细为重,另一方面,职工正在经历停产带来的思想焦虑。如何确保安全平稳关停,成为一道突出难题。
关停一家拥有近60年历史并且一直在生产经营的老企业,无论从决策层面还是执行层面,都面临诸多这样的两难困境。这就更需要摆脱思想上的犹豫观望,保持定力和耐力。
“不因包袱重而等待,不因困难多而不作为。”合肥市委改革办在相关报告中指出,马钢(合肥)钢铁公司去产能带来的重要改革启示就是,统一思想才能统一行动。
2006年5月,该公司由马钢集团重组原合钢集团成立。“当年即实现盈利2000万元,并且一直到2014年都处于盈利状态,合肥新桥机场、高铁南站、地铁1号线至3号线等重点工程建设都使用了我们的产品,公司员工一直引以为豪。”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王文宝说。
仅从经营指标来看,似乎并非“非关不可”。但就钢铁行业发展大势而言,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的重点领域。关停该公司冶炼及相关配套产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随着省城的快速发展,该公司冶炼生产线附近高楼林立、人口密集。由于公司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环保达标“吃力”,已经被列入全国钢铁淘汰落后产能计划。
尽管去产能会带来阵痛,但晚去不如早去,被动不如主动。2015年9月,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马钢(合肥)钢铁公司冶炼产能彻底关停,涉及到的全部资产和人员由合肥市全面接收。
“严格执行环保、能耗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达不到标准要求的钢铁产能要依法依规退出。”国务院今年2月出台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
关停马钢(合肥)钢铁公司冶炼产能与这一政策精神高度契合。提前近3个月实施关停,更充分体现了我省在钢铁行业去产能上统一思想、自我加压、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果断。
在这一过程中,合肥市和马钢集团主动沟通对接,确立了“依法依规,兼顾各方利益、妥善安置职工、确保社会稳定”原则,围绕冶炼产能安全关停和接收、职工妥善分流安置等重点难点,深入研究,精心制定实施方案。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保障企业自主决策权”,省政府提出的这条原则得到了充分体现。马钢(合肥)钢铁公司提出了“安全第一”的停产总要求。马钢集团调集全集团专家和技术力量,先后6次对停产方案进行论证完善。2015年12月19日,停产方案实施,并提前完成安全停产任务。
如何消除员工队伍思想波动对于安全停产的影响,是对合肥市、马钢(合肥)钢铁公司的直接考验。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各级干部和管理团队的带动作用。”徐劲松说,面对企业关停,从某种程度上说,干部队伍的落差最大。但关键时刻他们尽最大努力排除思想干扰,每个生产经营单位都对生产线关停制定了细致方案,并逐一对照实施。
王文宝说,面对相同境遇,干部和管理人员能够站出来,冲在前面,体现了讲奉献、顾大局的精神和情怀。在分流安置中,管理团队尽管自身“前途不明”,但还是利用春节假期向职工解读安置政策和方案,对职工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坚持企业主体的同时,发挥政府主动作用,是积极有序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保障。
合肥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马钢(合肥)钢铁公司职工分流安置专题工作会议达20余次,提出市属国有企业招聘、公益性岗位安置等10种安置途径,在职工分流安置保障上的支出超过22亿元。市有关部门组成现场工作组,召开职工座谈会80余场次,对安置方案进行座谈、解读,每天接待职工咨询数百人,连续工作长达半年时间。
合肥市国资委法规处李晓方是工作组成员。“今年春节都是在马合公司过的。”他说,大家几乎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白天广泛接触干部职工,晚上将每天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汇总分析上报,供决策部门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仅相关工作方案的草稿,就足足装了两麻袋。”
2015年12月19日,公司关停冶炼产能工作启动,短短5天内,3座生产高炉、2座转炉和棒材、线材生产线相继实现安全停产,加上之前已经停产的1座高炉、1座转炉和唯一的焦炉,累计淘汰炼铁产能160万吨、炼钢产能204万吨、焦炭产能30万吨。
分流职工如何稳妥安置?
——“先挖掘、后放水”“确保职工有选择余地”。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分类施策、有情操作,最大程度保障职工利益
“很多人手机里还保存着公司最后一座高炉停产时的照片,当时很多人都流出眼泪,大家心情都很复杂。”如今已经供职于合肥供水集团二水厂的王昀说。她曾担任马钢(合肥)钢铁公司制造部检测室主任助理,协助管理100多名员工。“现在,兄弟姐妹们逐步适应了新的岗位,经常还在朋友圈内’秀’下工作状态,我真心为每个人的进步感到高兴。”
“把职工安置作为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省政府7月30日出台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强调,坚持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依法依规的原则,分类有序施策,稳妥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马钢(合肥)钢铁公司去产能中共有4838名职工需要进行分流安置。“再就业是民生之本。”合肥市政府在该公司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指出,职工分流安置以岗位安置为主,明确“先挖渠、后放水”的工作思路,想方设法在市属国有企业以及公益性岗位上挖掘出5000多个岗位供职工选择。
(来源:互联网)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