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正在推的PPP项目数量很多,随着政策进一步推进,各省市对PPP项目进一步的重视,PPP项目,尤其是入库的项目会越来越多。目前来看,项目落地难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落地难代表着我们在选项目的时候比较困难,我们有可能选的项目前期都操作非常好,但是后期落不了地,这对投资人来讲就是一个失败的项目。
大家都对选项目这个问题很疑惑或者不知道应该怎么选,所以我今天不太想讲操作,也不讲案例,想讲一点新的东西——什么样的PPP项目才是“靠谱”的项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目前全国PPP业务开展的现状,我这边先做一个比较,这个比较采用的是财政部的数据,选取的角度是项目总量和项目落地总量,从这个比较可以看到目前国家PPP项目已经申报的和落地的情况,也可以看出来目前我们PPP运作的发展情况。
第一个数据,截止上半年,全国拟采用PPP储备项目9285个,月均增加457个,总投资超过10.6万亿元,平行的,截止上半年,进入执行阶段的PPP项目是619个,总投资额是1万亿元,占到入库项目总数的6.7%,占总投资额的9.4%,不到10%,即进入执行阶段的意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项目落地,全国PPP项目库里面落地的项目不到10%。
第二个数据,财政部前两批示范项目一共是232个,总投资超过8000亿,占入库项目总数的2.5%,投资额占7.5%。前两批项目进入执行阶段的105个,落地率48.4%,平均落地周期是13.5个月。进入示范项目以后,示范项目落地的成功率要比项目库里面普通的入库项目落地率高。
第三个数据,我们马上要公布的第三批财政部示范项目,收到申报一共1070个,总投资额大约是2.2万亿,估计会有500个入选,现在准确的数字还没有出来,如果是500个的话,要超过前两批的总和。在已经公布的示范项目中,已签约的社会资本一共是119家,其中民营企业43家,混合所有制8家,外企3家,国企65家,除了国有企业以外,非国企占45%,国有企业大概要占到55%左右,这是目前的现状。
这些数据的比较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目前我们国家正在推的PPP项目数量很多,随着政策进一步推进,各省市对PPP项目进一步的重视,PPP项目,尤其是入库的项目会越来越多。但是另一个方面,入库不代表这个项目就能执行下去。目前来看,项目落地难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投资人或者是社会资本关注的不是这个项目签完合同、成立了项目公司就结束了,这个是咨询机构关注的东西。在投资人的工作当中,签合同、成立项目公司才是第一步,我们更要考虑的是后期如何去执行,所以关注点不太一样。为什么要强调落地难的问题?落地难代表着我们在选项目的时候比较困难,我们有可能选的项目前期都操作非常好,但是后期落不了地,这对投资人来讲就是一个失败的项目。
为什么说现在很多项目都不“靠谱”?
这个比较白话一些,我选了几个我认为比较主要的理由,能够说明为什么会有不靠谱的项目存在:
理由一: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面合作理念在本质层面有一定的冲突
这个冲突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投资额。从政府PPP中心这个角度来讲,政府在选PPP项目的时候,报上来的项目,从项目投资额角度讲没有明显界定。我不知道大家谈项目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政府推出项目的时候,这个项目投资额比如五百万,这种项目对于社会资本来讲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这种项目一般政府通过自身的财政也可以做。同时这种项目拿给社会资本来做,社会资本不愿意做;这种项目放到金融机构去做,金融机构不会去做。政府需要了解一个PPP项目适当的投资额到底是多少。
对于社会资本来讲,社会资本在看这个PPP项目的时候,因为社会资本规模有大小之分,比如央企越大越好,但是对于普通的民营企业,小一点的国有企业,这个投资额一般来讲至少得达到一个亿,这是最低的标准。一般来讲,一到十个亿是比较适当的,再大一点,二十个亿,再往上走,就看企业融资的能力,投资额再往上走,一百亿的项目,如果企业不是特别大,我不太建议做这种项目。另外,比如我们国家正在推的两个PPP领域,一个叫智慧城市,一个叫海绵城市,这种项目国家有优惠政策,财政部也有补贴,银行金融机构也有优惠,是非常好的项目。但是不是什么企业都可以去拿这样的项目,即便去拿,也要分怎么拿。
先说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一个大概念,智慧城市的项目总投入可能五百亿到八百个亿,这是分阶段的。比如分基础设施,有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综合信息平台,有各个模块,不是所有模块全部一次性推动的。对于投资人来讲,他拿其中一块,没必要拿一个整体。
对于海绵城市来讲,这种项目国家补贴的也多,但是盯着这个项目的人也很多。比如全国十个海绵城市的示范城市,据我了解,北方有一个城市就是海绵示范城市,投资人和政府谈合作的时候,政府也很客气,我把我现在已经拿到的条件告诉你,如果你觉得你比这个条件更优惠,我们可以谈。现在两个条件,第一,我拿到了国开行的贷款,成本是1.2%,第二,我拿到了国开行后期的贷款,成本是五年以上的贷款基准利率下浮20%。我相信这两个条件,一般的投资人都达不到。就是这样的条件,有十几家的央企来争这个项目,我觉得这种项目没有必要去争,不如把我们的时间用到一些比较适当的项目上去。所以还是要去根据自己公司自身的实力做定位。
第二个就是模式,讲到PPP的模式,财政部推PPP的初衷是为了化解政府的存量债务。化解政府存量债务不是新建项目可以化解的,一定是存量项目。因为存量项目政府已经形成了负债,用资本来运营,把政府的债务置换出来,或者把政府高成本的置换成低成本的,这是财政部推PPP的一个初衷。
目前是什么情况呢?从财政部第三批示范项目申报情况来看,新建项目基本上占到70%以上,为什么?大家应该心知肚明,因为新建项目有施工利润,存量项目没有施工利润。现在比较好批的,比较好入库的,申报示范项目比较好进的都是新建项目。对于政府来讲,新建项目有的话最好,但实际上在没有执行这个PPP政策之前,政府是通过什么融资呢?是通过自己的平台公司融资,做BT项目,大量的BT项目进行政府负债,等到文件一出,政府不能再利用平台公司来融资,就会形成很多BT项目的存量项目,没有办法再用这种方式来去融资。政府也没有办法再去给BT项目方钱,只能转成PPP项目,为了符合PPP的要求,原来三年要付的钱现在拉长到十年来付。这种项目目前在北方是非常多的,因为这个项目已经建到一半了,政策出来了,不可能项目不建了。比如一个项目之前是BT做的,一家央企和当地一家民企合作建,建到三分之二,央企已经建完了,但是民企还差一些。这时候政府没有钱了,这个PPP政策出来了,想把项目转成PPP,央企就不参与了,因为施工利润已经赚走了。对于民营企业来讲我可以参与,但是之前谈的国开行的贷款,民营企业资质不行,之前谈好的可以给的项目贷款贷不下来了,这是存量项目会存在的问题。但是这种问题政府又不得不解决,因为很多项目都是这样的情况。在这里面是有冲突的,对社会资本来讲希望拿到的是这种比较干净的项目,不要有乱七八糟的东西。
第三是期限。按照文件规定,PPP项目最短不低于十年,最长不超过30年。政府希望期限越长越好,如果有可行性缺口补助或者政府付费的话,每年支付的会少一些。对于投资人来讲,那肯定是期限越短越好。如果我们用的是基金的模式解决的资本金,基金退出,最长不超过五年,一般三到五年就要退出,退出的时候还涉及到回购问题。
第四是收益率,政府是越低越好,前段时间有一个民营企业跟我说,应该是在浙江,你来干这个活,收益率4.5%,比银行的贷款利率还要更低。他是比照当地平台公司发企业债来比的,PPP不是暴利行业,但是至少要达到平均水平以上,至少要比我的融资成本高,我不能一分钱不赚,白给你干活,这中间有一个博弈的过程。
第五个是保障措施,就是政府认为我给你的保障措施越少越好。比如纳入人大的决议,这个可以给你,你想让我给你做担保,把地押给你,不行。这方面投资人可能就比较麻烦了,因为金融机构目前对PPP项目的要求,大部分都至少得有一个2A级的平台公司做担保,否则钱贷不出来。当然银行的观念也在转变,得需要一个过程。至少从14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大部分金融机构还是这个观念,还是这个政策。
上面几方面说明了PPP项目合作双方合作理念本身就是有冲突的。这个冲突就决定了政府在选项目的时候,选的项目有可能社会资本看不上,看好的项目,或者是竞争激烈,或者是非常不好拿,这是第一个理由。
理由二:伪PPP项目非常多
第一就是BT项目,之前政府已经和建设单位签订框架协议,但是PPP政策出台以后,政府不得不按照PPP来做,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可能性很小。
第二个就是融资项目后续资金没着落,已经执行,中途因后续资金无着落,而被迫转为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首先要解决项目资金缺乏的问题。
举个例子,有个项目是建一条路,这个路前期是政府投的,政府拿到银行的贷款,贷款成本现在来看非常高,要达到10%,而且是政府贷款。现在形成债务以后,项目已经建成了,用TOT的方式来操作。哪个投资人愿意去接这样的项目?哪个地方高速公路都是赔钱的,因为没有那么大的车流量。这种项目拿到市场上,没有人想做这样的项目,这就说明在选项目的时候是有问题的。
第三个是打包项目,我把它叫做是“靓女”效应。由于某些项目投资额小或者收益情况差而无人问津。政府有时候会将其与某一个优质项目打包,作为一个PPP项目来推介。比如有一个管廊项目,管廊项目非常好,但是同时在管廊地上和地上周边有几条路,政府想把这几条路打包,放在一个项目来做,这样的话,投资额也上去了,投资人也比较感兴趣。对于政府来讲,如果他单单把那条路拿过来,可能对于投资人来讲基本没什么兴趣,很难推。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就把这几个路打包进来,由投资人来操作。这种打包项目的情况现在还是比较多见。但是这种打包有时候风险也比较大,因为它不是什么东西都会往里打的。比如刚才说那个管廊项目,到最后政府非要把学校、医院全都放到这个包里面来。一个管廊项目怎么可能包含那些东西,它都不是一个行业,如果几条路,还可以叫综合管廊和附属设施,不可能把学校和医院打包进来,规划不断调整,这种项目你参与会非常累。
第四个是前期承诺的项目,某些地方的领导,为了尽快上项目,吸引投资人,在项目前期予以投资人承诺条件,比如担保抵押等,然后等中标完了以后,投资人还比较老实,因为他是修路,把征地款提前给政府打过去了。后面政府之前承诺的没有一点兑现,这种项目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遇到过,因为他承诺的那些,文件规定都不允许了。千万不要抱有幻想,他同意,我就可以做。就跟天上掉馅饼一样,确实有这样的政府他可以给你做这样的东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会做。我建议我们投资这样的PPP项目还是要讲规矩,要按文件规定走。
理由三:法治环境不健全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与现行法律冲突。主要是采购法和招投标法,目前来讲一直是PPP采购当中存在的问题。财政部出台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这个是目前PPP项目招商采购的一个依据。但它并不是法律,而是部门法规,PPP法大家都在议论,什么时候能出台,它一日不出台,这个矛盾在法律层面就一直存在,因为它没有法律依据,这是第一个冲突。
第二个是流程的冲突。比如说先进行可研批复还是投资人先到位的矛盾,这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碰到过,按照PPP项目识别阶段的条件,从项目识别进入项目执行阶段,项目必须要立项,项目立项的标准是什么呢?至少要有可行性研究报告,要获得发改委批复。但是发改委的规定是什么?这个我还专门查了文件,确实有这样的规定,要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业主到位,第二种叫投资人到位,第三种叫资金到位。这是一个矛盾,我拿不到发改委的批文,立不了项;而立不了项,PPP项目就没法做。这个矛盾怎么处理呢?目前据我所知,只有一个行业有处理方法,交通部专门为了这个事情出台了一个细则,该细则是这么规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先评审,不批复,评审通过,进入PPP执行阶段。等投资人中标,成立项目公司,再下批文。交通项目现在可以这么操作,但是别的项目,目前还没有具体操作方法。这是现行流程冲突,由于法律环境不健全,它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所以导致这个项目没有办法去执行。
理由四:实施太难
第一个是落地执行难。目前衡量PPP项目是否落地的标准,是否组建项目公司,是否签约,这个标准不是我们定的,是财政部统计数据的时候就是这么一个标准。但是对于投资人来讲,签约仅仅是第一步,签约以后没办法执行,项目实施保障不到位,或者是前期的准备工作迟迟无法推进,比如征地一直征不下来,各种手续办不下来,或者人大决议迟迟拿不到,或者融资不到位,或者是其他原因都有可能。现在PPP项目都是政府项目,我们经常碰到政府换届,换届的时候有可能新的领导上来以后,这个项目停了,停滞三到六个月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有的停一年都不稀奇,这就是客观原因,导致项目无法执行。目前财政部对于示范项目建立了能进能出的督导机制。
第二个是项目融资难。一个PPP项目中社会资本全部自有出资的非常少,一般都会和金融机构合作解决融资问题。实际情况就是金融机构对PPP的融资问题还是在传统融资项目过渡阶段,由于普通PPP项目无法提供传统项目那样的保障措施,所以很多PPP项目想拿到融资,不是说拿不到,而是成本很高。
第三个是项目退出难。为了解决资本金的融资问题,目前很多项目流行采用基金的方式解决资本金问题,但是无论基金成立方式如何,退出时间都是有限的,一般都是五年。它的时间肯定比PPP执行项目时间要短,PPP执行项目一般都要到十年,基金退出的时候,必须提前设计退出通道。目前采取的退出通道,有回购、资产证券化或者上市退出,比较流行的是回购,无论是跟金融机构联合的社会资本回购,还是由政府的平台公司回购。但是现在还不是太成熟,目前还没有一个彻底执行完毕的PPP项目,因为PPP政策才出了两三年,到今年三年,至少五年以后才能看到这种模式是不是合理。
PPP项目本质
介绍完理由,我特别希望大家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现在做的PPP的本质。PPP执行从2014年底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我希望我们回头看一下,在操作PPP项目的时候是不是真的遵循了其本质?
首先是运营。婚礼和婚姻的比喻是大家都很清楚的,但是目前我们在执行PPP项目的时候,大家的着眼点都是在婚礼上而不在婚姻上,在婚礼的时候,双方都打的不可开交了,还谈不到后面的婚姻呢。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资本,在选择PPP项目的时候,都有意无意地遗忘了PPP最本质的要求--运营。现在很多政府在选项目的时候,比如我是纯政府付费项目,反正都是政府来出钱,也没有运营,运营就是维护,这也叫运营,套这个运营的概念,这个也有。
第二个是利益共享。PPP项目短的十年,长的二十五年,这么长的合作时间,双方合作前提一定是利益共享,是利益的共同体,不是矛盾体。在前期谈判过程中,双方沟通会出现很多不协调,比如你来我往非常难谈的这种情况,我们都遇到过。我就认为我赚的钱越多越好、风险越低越好,如果都是这种想法的话,用不了合作十年,两年就会打架。
第三个叫风险共担。财政部文件里面专门规定了,实施方案里面专门有一章叫风险共担机制,写的很细,大家看过申报材料实施方案的会知道,这部分内容很多,还有大表格,它将风险写的非常清楚。但是双方在谈的时候,利益我要,风险你担的情况经常出现,这个肯定要双方互相理解,共同化解风险,才是正道,这是PPP的本质。我希望大家在操作PPP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去遵循它。
PPP项目“靠谱”的标准
我个人认为PPP“靠谱”的标准有四项:
一是项目要完成立项,现在我们有很多项目前期工作都没有准备完毕,就拿过来做申报材料,这种项目我们先不要去碰它,因为它还在规划阶段,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对存量项目,前期资料一定要完备。
第二是项目简单干净,操作模式清晰,盈利模式清晰,没有复杂的财务和法律问题,政府执行力强,每一条都非常重要。
第三是项目规模适当,项目规模太小,没有操作空间,规模太大,竞争太激烈,适中还是比较好的。
第四个是项目未入库,大家在选项目的时候,经常会说:“要选我肯定选入库项目”。因为财政部9月份刚发了文件,如果是PPP项目不入库,财政不给安排支出,一定要入库。我这里说的未入库,不是不让它入库,而是你在选的时候,这种项目还没有入库,我们从还没有入库的项目来开始选,这个项目在识别阶段,你能更好的去判断这个项目对于你来讲到底怎么操作。因为已经入库的项目,不太客气的讲,最有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名花有主,申报项目入库时,项目是否进入采购程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第二落地不足,有的项目入库很长时间,都没有落地,这种项目自身肯定有问题。第三竞争非常激烈,好项目尤其全国示范项目,竞争太激烈了,你要能拿下来也行,但是如果你拿不下来的话,尽量不要去做它,眼界放开一些,不要就盯着那几个项目。
PPP被遗忘的工作方法
作为参与PPP的投资人,无论是央企、民企、上市公司,大家一定原来都是投资项目的,大家之前做投融资项目的时候,方法非常好,为什么做PPP项目的时候,很多都不用了?
其实有两种很好的方法现在被人遗忘了,一个叫定性,一个叫定量,这在投行是非常简单的方法。定性方法是我们一定要在前期就对这个项目进行详细分析,而不是前期先去拼关系。比如资料分析、实地调研、会议座谈、专家判断。定量的方法是指搭建财务模型,交易结构设计,这也是我们咨询机构的工作,投资人自己也有一套自己的模型,我自己要算清楚账,这种项目能做还是不能做。我们作为咨询机构要算账,投资人自己也要去算一本账,才能坐到一个谈判桌上来谈,这是工作方法,还是要把它利用起来。
契约精神的重塑
PPP是通过一纸合同形成的合作关系,既然是合同,就是契约,契约精神我还是希望能够重塑。在重塑过程中,有三大误区。
第一误区叫关系至上。现在投资人拿项目,尤其我碰到几个投资人,他们跟我说的,这个事如果你搞不定书记,搞不定市长,这种项目不要去做。我觉得这种理念就有问题,拿项目,首先要看这个项目本身行不行,而不是关系到没到位,如果关系到位,所有项目都可以做吗?不是这样。当然跟咱们国家的国情有关系,确实有这种客观情况存在,它是一种有利条件,但是它不是必要条件。
第二个就是地域差异。不要认为PPP项目只在一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省会城市才有的做,我们公司大部分项目目前在三四线、在县里有很多好项目,而且政府的诚信也非常高。这种地域大家也可以去看一下,千万不要扎堆。
第三个叫经验主义。之前我们做投融资,形成了一定的经验,这个活怎么干,这个楼怎么盖;我做绿化的,这个绿化怎么干。比如有家做绿化的上市公司,人家做的这个绿化项目做完以后,老总一看,你这个不符合我们的标准,全部重干,就是这么一种专业精神,一定要摒弃经验主义。
契约精神总结来说就是,谈项目不能仅仅依靠关系,而要仔细研究项目本身;找项目不能仅仅关注一线和二线城市与省会城市;做项目不能仅仅依仗以往业绩和经验,要重拾专业精神,做精品项目。
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