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有形之手”,应更多地搭建要素市场、完善市场环境,也就是在做好“放、管、服”上下功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增长动能不足、供需结构错位两大问题的一剂良方。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高峰期,是落实改革任务的攻坚期,抓谋划、抓统筹、抓落实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步入“施工高峰期”,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有度、有效地落实好各项任务。
当前,各地区和部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形势良好。大多数省市区制定了落实方案,很多地区从“三去一降一补”破题,并高度重视新供给的创造、新动力的培育。例如,上海、深圳等地,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创新、发展,不断增加有效供给,同时注重降成本、补短板,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部委陆续出台相关措施,为企业减负、帮助产能过剩行业解决人员分流安置、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政策支持等,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不过,从已出台的政策措施来看,仍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有的省份在具体的产业政策中,管得细、管得具体,有较多的行政干预,忽视了市场规律。比如,有地区要求,过剩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要在未来几年力争回升到一个具体百分比,工业品产销率今年要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类似的硬性规定,如果是经过严格测算、从实际出发,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攀比,并将此定为“硬杠杠”,则容易扭曲企业经营行为,甚至有可能形成“供给约束”。同时,有的省份在制定本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案时,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管“全国一盘棋”,出台了一些带有地方保护色彩的政策,不利于地区间的协作和沟通。这些问题,说到底,都是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淘汰落后产能也好,创造新供给也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条规律始终不能偏离,那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更好促成资源配置,让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政府的“有形之手”,应更多地搭建要素市场、完善市场环境,也就是在做好“放、管、服”上下功夫。当政府为创新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微观经济主体反而能更好地破除藩篱,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对生产要素进行革命性重组,创造出新的有效供给。
纠正这些偏差,需要加强引导,更需要抓督察、促落实,力避“空对空”和形式主义。如果只是单纯照抄照搬中央文件,用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缺少对本地实际情况的具体研究和深入剖析,仍然习惯性地运用需求管理的传统做法来解决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甚至将一般性的日常工作“包装”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来制定改革方案,都将使改革部署难落实处,错失改革良机。
改革关头勇者胜。转型升级不可避免会经历阵痛,然而,没有阵痛哪来涅???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披荆斩棘,如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赢得“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改革的施工高峰期才会呈现“既有进度、又有质量”的向上态势。(滕泰)
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