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等重磅数据即将公布 市场预测三季度经济或好于预期
大规模放松货币可能性较小
本周三,2016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将正式公布。《经济参考报》记者综合多家机构预测,三季度经济增长将略超市场预期,GDP的增长率有望和上半年持平,为6.7%,全年经济运行也较为乐观,政府年初设定的发展目标能够实现。业内人士分析称,预计四季度M2增速会有所回升,但货币政策大规模放松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央行更倾向于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更为灵活地提供长期、中期和短期的流动性。
企稳 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定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金融研究课题组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进入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总体比较稳定。外部需求回暖、人民币汇率贬值以及去年的低基数,使得出口下降压力得到一定缓解。同时,在稳增长政策累积效应、房地产市场升温、能源原材料行业改善等因素的影响下,投资、消费、工业生产和发电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企稳迹象,民间投资也改变了逐月下滑趋势;PMI、出口先导指数等先行指标也表明近期经济将继续回稳。预计三季度GDP增长6.7%左右,与上半年持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此前也发布了一项以中国经济学家为调查对象的调研报告——“中国经济学人热点调研”。在调查中,有47.83%的经济学家认为三季度和二季度等两个季度的经济增速基本持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测三季度经济运行基本平稳,GDP增速为6.7%。从三大需求看,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连续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当前投资拉动作用减弱,但近期出现企稳迹象;消费保持稳健增长,8月消费增长10.6%,明显高于上半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
此外,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建辉、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等人也都预测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和上半年持平,为6.7%。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是“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工业企业利润下降、财政收入下降以及经济运行风险概率上升。“但‘四降’到了第三季度基本都有所好转,工业品价格的降幅收窄,工业企业利润也在好转。”黄群慧说,这既有政策作用,也有外部因素。自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以来,今年加大了推进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协调性还有待提升。
向好 全年经济增速预期乐观
对于2016年全年的经济增速,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调研的经济学者的判断较上一个季度显得更加乐观。在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中,判断全年经济增速能够超过6.5%的,累计占比为34.78%,并且在从6.5%到6.9%的各增速点上,预测人数比重均高于上次调查。也就是说,经济学家们对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期有所改善。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报告认为,四季度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将使得基建投资、新兴产业等领域得到支持,服务业、消费也将平稳增长,经济运行总体上将保持稳定。
但报告也称,未来一段时间,经济企稳态势能否延续存在三个不确定性:一是工业回升能否持续。这主要取决于去产能带来的去化效应和价格上涨带来的回补效应两者的大小。二是在去库存和加杠杆之间如何取舍。今年以来,去库存与加杠杆的交互作用导致全国房价出现非理性上涨,宏观政策既要去库存,又要挤泡沫,还要稳增长,如何拿捏的确很难抉择。三是企业存款活期化和居民财富地产化使得M1和M2增速“剪刀差”持续扩大。结合各方面因素综合判断,预计四季度和全年GDP增长均在6.7%左右,落在政府年初设定的目标区间。
连平表示,经济运行面临多方面不确定性。全球市场需求疲弱制约出口增长,外部环境还对中国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带来联动风险隐患。下半年去产能进程加快,可能会带来经济下行压力,但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房地产投资能否保持平稳增长,民间投资能否有所改善,是近期经济运行的重要关注点。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措施能否顺利推进,是左右未来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综合判断,近期宏观环境有所改善,多项经济指标向好,经济运行有所企稳。在各方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小幅回升至6.8%,全年经济增长6.7%左右。
趋势 大规模放松货币可能性低
伴随着经济指标的逐步企稳,市场对下一步货币政策的预期也逐渐趋同。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货币政策大规模放松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央行更倾向于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更为灵活地提供长期、中期和短期的流动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8月末,M2同比增长11.4%,比7月末回升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M1同比增长25.3%,比7月末下降0.1个百分点。M1和M2之间的剪刀差有所收窄,显现出积极迹象。但在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环比大幅上升的同时,企业中长期贷款则环比下降了80亿元,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仍维持高位。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企业贷款占比下降以及新增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偏高,反映出了在目前“资产荒”的大背景下,融资难并非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放松货币可能进一步助推风险泡沫,而对助推资金流入实体,尤其是“缺钱”的小微、三农领域无帮助。一位业内专家坦言,“再大规模增加信贷总量,信贷资金很可能还是流入平台企业和房地产业,反而会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的贷款形成挤压效应。”
国际清算银行(BIS)9月中旬最新发布的季度报告称,中国的信贷/GDP比率已高达25.4%,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BIS称,以史为鉴,一旦一个国家信贷/GDP比率超过10%,那么在随后三年,该国有2/3的概率发生“严重的银行业紧张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出席第34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部长级会议时也表示,中国信贷增长较快,反映了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背景下为应对风险、促进增长所做的努力。“随着全球经济复苏逐步正常化,中国会对信贷增长有所控制。尽管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但资本充足,整体风险可控。”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报告称,一方面,8月末我国外汇占款环比下降1918.95亿元,已连续10个月减少,其对资金面供给的不利影响持续存在。为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近期央行将更多使用公开市场操作、MLF等工具平抑市场流动性波动。另一方面,随着14天和28天逆回购的重启,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期限结构更加丰富,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平抑资金波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日益完善的利率走廊机制,将更好地控制短期利率波动,保持利率中枢稳定。“预计四季度货币供给和信贷增长有所回升,年末M2增长12%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13%左右。”上述报告称。
业内人士也表示,下一步,货币政策调控将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着力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引导信贷资金进一步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来源:经济参考报)
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