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临床试验表明,CTCs检测在实体肿瘤早期诊断检测、转移判断、疗效判定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装置微型化是目前CTCs检测装置的研发趋势。”10月28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厦门大学化学生物学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杨朝勇教授在第二届国际再生医学健康产业论坛暨第四届国际实验生物学和医学论坛分享了他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0月28日,第二届国际再生医学健康产业论坛暨第四届国际实验生物学和医学论坛在成都举行,以“细胞治疗技术新进展”及“单细胞技术”为主题。四川省再生医学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成都清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康裕建教授担任大会主席,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学院及医学科学院院士JohnGurdon教授,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副教授JasonBielasPh.D,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化学系教授OscarCesPh.D.,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教授LeightonGrimesPh.D.,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遗传学系、眼科及视觉科学教授JanVijgPh.D.等12位国际知名学者以及解放军第463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主任杨晓凤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应邀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10月28日,第二届国际再生医学健康产业论坛现场。
杨朝勇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微流体工具在循环肿瘤细胞的富集及单细胞分析中的应用》,分享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检测技术。他谈到,循环肿瘤细胞是当癌症发生转移时在患者外周血中出现的癌细胞。循环肿瘤细胞的捕获和分析在癌症确诊、化疗评估、肿瘤复发监测、新药开发等方面意义非凡。类似于循环肿瘤细胞,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DNA、细胞外体小囊泡、特定蛋白质等相关标志物的检测技术,成为当前蓬勃发展的液体活检技术之一,有望在近期用于临床。
循环肿瘤细胞(CTCs)是近些年来癌症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在实体肿瘤患者血液中发现的微量细胞可能在肿瘤的转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过去,由于数量稀少以及白细胞污染等原因,CTC转录谱研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单细胞分析的出现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把CTC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深度。
大量临床试验表明,CTCs检测在实体肿瘤早期诊断检测、转移判断、疗效判定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装置微型化是目前CTCs检测装置的研发趋势,而这其中微流控芯片就是典型成果。
“从C1单细胞自动制备系统到Polaris系统,对CTC细胞进行单细胞基因表达分析可以让我们很好的了解CTC细胞间以及病例之间存在的差异。这些信息对于未来改善对于癌症诊断和治疗策略方面可能会有积极的影响。”杨朝勇教授指出。
人物简介:
杨朝勇:1975年11月出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成员,厦门大学化学生物学系副主任。
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