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极端气候影响,今冬明春京津冀地区仍将面临雾霾频发的威胁,部分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升级。
11月10日,河北省环保厅透露,为进一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职责,经河北省政府授权,省大气办对全省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市及定州、辛集市下达了1号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以强化污染减排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有效降低区域性大气污染传输的影响。
根据1号调度令要求,将对上述10城市的水泥、铸造、钢铁、火电、焦化等重点行业和燃煤锅炉实施生产调控措施。
河北省环保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具体办法还没有签发,下一步还将有详细的管理办法出台,不排除还会有新的调度令发出。
河北省环保厅指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河北省开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制度,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实施调度令制度的省份。
水泥钢铁等行业实施生产调控
1号调度令提出,对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市及定州、辛集市的水泥、铸造、钢铁、火电、焦化等重点行业和燃煤锅炉实施生产调控措施。
其中,水泥行业除承担居民供暖、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及有毒有害废弃物等任务且达标排放的企业外,其他企业于2016年11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一律错峰停产。铸造行业中,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铸造企业准入公告的企业,原则上于2017年1月1日至2月28日错峰停产,其他企业于2016年11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错峰停产。钢铁、火电、焦化等行业和燃煤锅炉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一律停产整治。
河北省保定市环境保护研究所一位工程师向记者介绍,停产的力度确实很大,此前保定只是在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后,根据相应的应急措施启动停产、限产等。
“目前保定市钢铁和焦化产业几乎没有,现在主要还是一些燃煤相关的其他企业。”上述工程师说,这些措施肯定会对雾霾起到减缓作用,但是,华北地区雾霾普遍,到现在各地真正的霾源仍有待确定。
同时,1号调度令提出,各相关市要认真组织有关企业提前制定实施生产调控方案,确保按期落实调控要求,并确保设备和电网运行安全,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各级工信、环境监察部门对上述行业落实生产调控措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按要求采取措施的企业严格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
根据要求,对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年度目标任务进度滞后,或预期很难完成年度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任务的城市,根据污染源解析结果和研判,对其区域内相关工业企业减排、城市扬尘治理、机动车限行、面源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进行调度。
在采暖期间和不利气象因素条件下,对采取应急响应后效果不明显、AQI(空气质量指数)居高不下的地方,调度区域内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企业有效实施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
发生区域性重污染过程,且具有明显区域传输特征时,有针对性地调度传输通道城市(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市及定州、辛集市)共同实施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
上述河北省环保厅工作人员称,下一步省环保厅会收集各地的落实情况,应该会派督查组督查落实情况。
京津冀多种措施加码雾霾治理
河北省提出,对于无正当理由且未按照调度令要求进行整改的,经省政府授权,由省大气办派出调查组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视具体情节,追究各级各相关部门履职责任和企业的治污主体责任。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县(市、区)政府和省政府负有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落实调度令的情况,将纳入对各地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的政绩考核。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对记者说,此次河北的措施力度大,此前确实没有这么大,这和环保部的强力推动有关,京、津也都在推动相关工作。整个京津冀地区在大气污染治理上的力度在加码。
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针对采暖季空气污染问题,本市聚焦农村散煤和郊区锅炉,加大“煤改电”“煤改气”力度。截至10月中旬,全市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在施规模近7000蒸吨,是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原定任务量3000蒸吨的2倍多。
针对燃煤的问题,据了解,今年北京市的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规模是历年来最大的,力度也是最强的。预计年底前,全市7000蒸吨锅炉改造将全部完成,可削减燃煤用量200万吨。
天津市环保局则透露,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天津市将开展燃煤锅炉、钢铁行业、工业园区等6大类专项执法检查,形成严格执法监管、铁腕防污治污的打击涉气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
认为,今年10月份以来经历了多次区域雾霾的过程,北京已经发布了4次预警,河北一些地区的霾情更严重,京津冀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和今年的形势有关。
在今年11月环保部召开的重污染天气形势分析媒体见面会上,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曾告诉记者:“今年总体空气质量还是在改善,静稳天气偏多,我们预判,(今冬明春)可能多频次的霾会发生,但是峰值不会达到去年爆表的程度。”
建议,河北等地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肯定会对整个区域的空气质量改善有好处,但是,在停产、限产等手段上也不应该“一刀切”,否则就不能实现优胜劣汰,不能激发企业自发改善环境的动力。
(来源:互联网)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