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全球化工设备网 > 资讯 > 市场评述 > 正文

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 “十三五”生态保护主要目标明确

作者: 2016年11月25日 来源:中华机械网 浏览量:
字号:T | T
记者从环保部获悉,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通过强化生态监管、完善制度体系,促使生态空间得到保障、生态质量稳中有升、生态功能逐步改善,从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环保部于10月28日
  记者从环保部获悉,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通过强化生态监管、完善制度体系,促使生态空间得到保障、生态质量稳中有升、生态功能逐步改善,从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环保部于10月28日印发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社会责任百人论坛上指出,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的“5P发展愿景”中,重要内容之一是环境,即星球、地球(planet)。
  “特别要跟大家明确,这里所讲的环境不是我们所说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而是全球共享的人类未来的公共资源,一是气候变化,二是海洋安全,三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潘家华强调。
  规划纲要明确“十三五”时期生态保护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生态空间得到保障,生态质量有所提升,生态功能有所增强,生物多样性下降速度得到遏制,生态保护统一监管水平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取得成效,国家生态安全得到保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生态空间遭受持续威胁。城镇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垦等开发建设活动占用生态空间;生态空间破碎化加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河流水电水资源开发和工矿开发建设,直接割裂生物生境的整体性和连通性;生态破坏事件时有发生。
  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低质量生态系统分布广,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质量为低差等级的面积比例分别高达43.7%、60.3%、68.2%。全国土壤侵蚀、土地沙化等问题突出,城镇地区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绿地面积小而散,水系人工化严重,生态系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的作用十分有限。
  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物种生存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高等植物的受威胁比例达11%,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胁比例高达65.4%,脊椎动物受威胁比例达21.4%;遗传资源丧失和流失严重,60%~70%的野生稻分布点已经消失;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常年大面积发生危害的超过100种。
  同时,环保部门在履行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职责时,还存在以下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突出问题:统一监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仍按生态要素分别设置生态保护管理机构,难以对生态系统实施整体性保护。由于权责一致的统一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未能实现所有者和监管者分离以及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直接影响生态保护效果。
  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地方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较为薄弱,还未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监管的机制有待健全,企业生态保护和监管责任还不明确,部分地方环保部门履行生态监管职能时只能单打独斗、被动应对。
  监督管理的基础能力薄弱。尚未建立统一的生态监测监控网络,难以准确监测我国重要生态区域生态状况,不能及时主动发现重大生态破坏行为。大部分县级环保部门没有设置独立的生态保护科室,难以开展常态化监管。市县环保部门生态保护人员队伍和装备严重不足,导致执法力量薄弱。生态保护科技支撑不够,生态大数据集成应用尚待发挥作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尚需完善。
  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
  规划纲要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保护面临重大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强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把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重要任务,明确要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生态保护工作指明方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和措施陆续出台并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监管体制将进一步理顺,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将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将加快建立,生态统一监管能力将明显提高,为我国生态保护工作夯实基础。各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共识,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正在形成。
  同时,我国生态保护也面临挑战。该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风险逐步凸显。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与现有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短期内难以根本遏制,国际履约压力不断加大。
  为此,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保护的具体工作目标: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得到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总体形成;自然保护区布局更加合理,管护能力和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新建30~5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20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14.8%左右(包括列入国家公园试点的区域);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加大保护力度,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保护率达到95%;生态监测数据库和监管平台基本建成;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体制机制得到健全;推动60~100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一批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效应明显。
  为达到以上目标,规划纲要明确了4大主要任务及4项保障措施。主要任务包括建立生态空间保障体系,强化生态质量及生物多样性提升体系,建设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及评估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体系。4项保障措施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共同保护。
  相关报道
  着力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短板”
  11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美丽中国建设划出更加清晰的路线图。
  当不少城市遭遇雾霾锁城,人们不禁有这样的忧虑:我们的生态环境会好吗?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中国今天的环境问题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风险高,生态损失大。”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此前表示。
  “十二五”以来,我国以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坚决向污染宣战,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然而,总体上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从2015年的情况看,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65个城市PM2.5不达标,平均超标天数比例达23.3%。水污染方面,劣Ⅴ类水体在减少,但是城市黑臭水体、一些支流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等问题依然很严重。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确定了“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强化源头管控;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重点区域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强化重金属、危险废物、有毒有害化学品等风险全程管控;完善企业排放许可、排污权交易、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建立多元化、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环保督察执法,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打造绿色金融体系……
  实际上,各地各部门已经积极行动起来:
  环保部日前出台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省决定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贵州省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工作。
  当前,中央环保督察组正在全国掀起一场治污问责风暴,在黑龙江、内蒙古、河南等8个省区,关停取缔违法排污企业、对环保不力责任人进行约谈、问责。督察力度空前,效果明显,彰显了我国打响环保攻坚战的决心。
  专家表示,“十三五”时期,我国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落到实处,打好环境保护持久战和攻坚战。只有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短板”,我们的发展才更有质量,人民群众才更有获得感。(高敬)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将分三个阶段推进
  为切实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经过精心准备,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6日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于2017年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近日,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就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7年度资料。普查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2016年第四季度至2017年底,开展普查的前期准备工作,重点做好普查方案、技术规范的编制和完善、开展普查工作试点以及培训和宣传等工作。第二阶段从2018年初开始,各地组织开展普查和数据库建设,年底完成普查工作。第三阶段是2019年,组织对普查工作进行验收、数据汇总和结果发布。
  据了解,依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规定的每10年开展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要求,经征求发展改革委等15个部门和单位意见并达成一致,国务院拟于2017年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依法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摸清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以及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对于准确判断我国当前环境形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规划,不断提高环境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明确要求,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理分布情况,了解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并明确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均属普查对象。具体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移动源及其他产生、排放污染物的设施。
  普查内容包括普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污染物种类和来源、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等。
  据介绍,本次污染源普查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组织开展,国务院成立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任领导小组组长,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和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任副组长,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公安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军委后勤保障部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任领导小组成员。(来源:互联网)
全球化工设备网(http://www.chemsb.com )友情提醒,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全球化工设备网!违者必究.

标签:

分享到:
免责声明: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或者作者自行发布,本网发布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给访问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同时本网亦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适当处理!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