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全球化工设备网 > 资讯 > 市场评述 > 正文

德媒称中国人对德企胃口越来越大:远未达到饱和

作者: 2016年11月30日 来源:中华机械网 浏览量:
字号:T | T
2002年,当破产的飞机制造商Dornier(中文译名“多尼尔”或“道尼尔”)被中国德隆控股投资公司收购时,曾引起轰动。其实,那不过是序幕。从那以来,中国人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胃口。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1月28日
  2002年,当破产的飞机制造商Dornier(中文译名“多尼尔”或“道尼尔”)被中国德隆控股投资公司收购时,曾引起轰动。其实,那不过是序幕。从那以来,中国人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胃口。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1月28日刊登题为《中国人对德国的胃口大着呢》的报道,在2002年Dornier被中资收购事件发生前,中德之间的直接投资都是单行道,方向是反的:德国企业与中方伙伴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替世界市场生产。这条单行道现在到头了。
  
  不过,首批中国投资者既乏经验也缺资金。这可以解释何以中方热衷于收购那些破产公司。国际著名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PwC)合伙人王炜相信,这一点影响了中资收购的前期效果。这位在德中国投资者的顾问在一份新的研究报告中写道,"不成功的比例约达30%,可谓相当高"。Dornier和德隆的婚姻以所有参与方的破产而告终。王炜认为,这个早期阶段延续到2010年。
 
  不过,即使是这个阶段也有成功的投资。瓦德里希科堡(WaldrichCoburg)公司便是一个好例子。这个位于弗兰克的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铣床制造商在2005年被北京第一机床公司并购后大放异彩,产量翻番,雇员人数从500增至800。
  
  前期之后是成熟期
  
  中国专家王炜称,2010到2015年是成熟期,2010年标志着拐点。他指出,迅猛增长的中国企业眼光移向德国技术和欧洲市场;而德国企业此时正意识到,若无一个财力强大的伙伴,无法再渡过2009年这样的危机。王炜在研究报告中写道,需求之间的这一交互作用便带来这样的结果:在危机后的2010/11年,中资收购德国企业行为一举达到20个,其中6个超过1亿欧元界线。至2015年底,中资收购行为达到150个。
  
  现在,中国公司不再聚焦于财力不足的企业,而是健康的中小企业,其中不乏Putzmeister(有中文译名"普茨迈斯特")Kiekert或Kion(有中文译名"凯傲")等世界市场上的佼佼者。雇员中有人担心,随着中资进入,亚洲工作条件也会在德国实施,被证明完全缺乏根据。2014年,接近工会的汉斯-伯克勒基金会(Hans-B?ckler-Stiftung)详细调查分析了3家历史悠久的企业被中资收购后的发展情况,得出结论:劳资合同都得到遵守,而且,3家企业都创造了新就业机会。根据该研究报告,在这段时间里,有5家企业被收购后仍未能避免完全破产的命运,在总数150个并购行为中占3%。
  
  新动力、新趋势
  
  2016年将作为中资收购行为首次单笔突破10亿欧元的一年而载入史册。其中一个涉及机器人生产商库卡(Kuka)。这一收购事件在德国境内引发激烈争议。又有人诟病,德国尖端技术正在被中国收购一空。
  
  其实,用数字就可以打消人们的这一害怕情绪。根据德国联邦银行提供的数据,2014年,中资收购总额16亿欧元,占外国在德投资总数的0.4%;与此同时,德国企业在华投资总额约达600亿欧元。
  
  换言之:中国人的胃口还远未达到饱和的程度。专家王炜确信,中国人的关注范围已经扩大。到目前为止,机器制造、汽车配件商和电子企业一直受中国投资人的青睐,而现在,他们的关注目光逐渐移向了德国的高技术行业、医疗健康业和消费产业。2015年,德国银行Hauck&Aufh?user甚至也被中国人全资并购。

 

(来源:全球五金网)
全球化工设备网(http://www.chemsb.com )友情提醒,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全球化工设备网!违者必究.

标签:

分享到:
免责声明: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或者作者自行发布,本网发布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给访问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同时本网亦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适当处理!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