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全球化工设备网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警惕节能“黑洞”吞噬压缩机供给侧改革效益

作者: 2016年12月08日 来源:互联网 浏览量:
字号:T | T
笔者有幸拜读了我国着名经济学家吴敬链先生的着作《供给侧改革》一书,较全面地了解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及国家最高领导团队力推经济体制改革的理由和面对的困难,开出相关“经济药方”的缘由和将要达到的目的。

  笔者有幸拜读了我国着名经济学家吴敬链先生的着作《供给侧改革》一书,较全面地了解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及国家最高领导团队力推经济体制改革的理由和面对的困难,开出相关“经济药方”的缘由和将要达到的目的。其中,国家力推“节能服务产业”,就是一剂“经济药方”即力争把节能服务产业打造成能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效利用效率、降低产生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提供众多就业机会的高端服务业。

  但根据笔者自身的从业经验和市场体会,有种预感和担心——众多不具备真正“系统性节能”能力却从事“设备节能”的服务商将会制造节能“黑洞”吞噬供给侧改革的部分效率。

  为什么有这样的预感和担心呢?不是为了否定设备节能,而是相信只有“系统性节能”才是供给侧改革真正所需要的。

  随着政府在政策、税收、信贷、舆论等各方面对节能服务产业的支持与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已渗透到各个行业、各领域和各环节,使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在建筑领域“系统性节能”发展的相对更完善和成熟些,但工业领域还是以单项节能为主力,比如电机节能、空压机节能、注塑机节能、电力节能、冷却水塔节能等均是单项节能。造成“系统性节能”不能在工业领域发挥其威力的主要因素是工业企业实施节能的“复杂性”和起步相对较晚所致。众多从事节能服务行业的人士,都有这样的经历,即实施单项节能的节能效果比较明显,但系统性节能的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进行系统性节能的技术门槛高),同时基于风险把控、投资模式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大家都愿意实施单项节能。那么单项节能将会造成什么“黑洞”呢?

  1.有时,单项节能的效果并不明显,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逐步对节能失去信心。

  2.有时,单项节能的效果明显但并非显着,部分节能服务公司开始弄虚造假,伪造节能数据,欺骗用能企业,破坏市场秩序。

  3.单项节能主要是设备节能,众多设备经销商打着节能服务的旗号,通过“价格战”销售节能设备,实际并不去管是否真正节能,恶化行业环境。

  4.众多企业以获取近期收益为目的,缺乏长远发展战略,以“商业贿赂”为手段,完成市场占有率和资金累积,实则无任何节能可言。

  5.对于一家用能企业来说,通过各家供应商提供的节能产品,完成各环节的节能,看似各环节均实现了节能效果,但企业整个能源利用效率,依然没有提高——这就是最可怕的“黑洞”。

  本文我们重点讨论一下第5点为什么是最可怕的“黑洞”。主要因为其它的“黑洞”不会有太久的生命,自然会被市场予以淘汰。

  笔者的家乡是一块幸运的土地,虽然不是深圳或香港,但因为“黑金”即煤矿也曾被称呼为“小香港”。上世纪90年代,在这片土地上,每家每户的山上都可看到一个个“小黑洞”,每天往外拉出“黑金”,家乡父老也因此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但正是这一车车从地底下挖出来的“黑金”,给我们的生态、水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更可怕的是由于“众多小煤矿”的私挖乱采,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为什么呢?因为小煤矿主,不够技术实力且数量太多,只能有限制的在局部范围内实施作业,而交叉部位,基于安全考虑无法完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不仅此时无法最大化利用,将来亿万年之内都无法利用上这些资源,因为太碎片化了,除非付出更大代价或有更好的技术出现。后来,政府部门发现了这个问题,从2003年开始逐步限制小煤矿的发展,并实施关、停和并购形成大煤矿集团,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也正是现阶段节能服务行业的真实写照,即各环节各自实施节能,无系统性规划与协调,虽然局部有节能效果,但整体节能效果不明显(因为类似于小煤矿交叉部分的节能效果,将无法实现),造成“节能空间”的浪费,导致将来若干年之内无法实施系统节能性,除非企业愿意付出更多的代价。

  由于局部节能已有一定的节能效果,要再次实施系统节能性,其节能空间将被压缩,节能服务公司的投资意愿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以EMC服务为主节能服务公司更是不愿意实施这样的项目。那么,该用能企业将会彻底失去系统性节能的机会,并且那些不被局部节能完全发挥出来的节能效果,也将永远的滞留着。那么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之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效率”将被吞噬部分。

  为此,各节能服务公司应尽快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或整合技术资源和人才队伍,尽快将自身发展成为能为工业企业提供系统性节能的综合性节能服务商。

  目前,有很多本行业与外行业企业涉足压缩机节能,在培育市场、促进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为压缩机节能效率带来了“黑洞”。以下是我们需要慎重考虑并继续研究的若干问题:

  1.为何系统节能的技术性要求比较高?为何单项节能综合之后往往不能带来系统节能?影响因素都有什么?

  以压缩空气系统为例,其系统性节能应包括空压站房节能、输送管道系统节能、用气末端系统节能、空气品质系统节能四大模块。那么要真正意义上实施以上几大系统的节能,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精湛的空压设备、后处理、管道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各行业用气设备的专业知识和了解生产工艺。

  而我们行业的普遍现状是,很多销售人员只是略懂空压机或道听途说的“节能”,但究其两级压缩、永磁变频、离心机、无损传输等节能原理,道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关于冷干机的“零压损”、吸干机的“零气耗”、过滤器、储气罐、冷凝水排放对节能的影响更是“一脸无辜”;对于管道,则完全是凭经验去“比划”——配大不配小;用气末端更是毫无概念,因为以前的只是基于用户的压力、气量要求去配置空压设备,配大配小不管,都是客户的事,所以完全没有末端方面的经验。

  基于此,本来实施单项空压站节能或管道改造节能或末端用气节能,还有部分节能空间或量,可由于缺乏各环节经验和系统性的人才,真正实施起系统性节能来,顾此失彼,导致全盘皆输。这样的案例,曾经听这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提到过,即国内某专业从事末端节能的公司,在实施完末端节能后,想再实施空压站房节能,由于缺乏经验,导致节能效果不佳,甚至设备损坏,最终不得不放弃空压站房节能。

  2.以压缩机行业为例,如何消除、减少节能“黑洞”?需要政府、行业、节能服务公司做些什么?用户如何提高对节能的认知并加以防范自己被“黑洞”?

  现在越来越多的空压机生产企业已意识到,单靠两级压缩、永磁变频等空压机技术很难在市场上获得长久的生命力。目前在现状是,这样那样的节能技术是“百花齐放”,已讯速使空压机节能市场“红海化”和“黑洞化”。

  那么,作为专业从事空压机系统节能的我们,唯一能做就是采用“面包+理想”模式继续前行。不能只想着做“理想”即系统性节能,毕竟太“书生意气”了。因为“面包”就是我们的生存基础,既然是“红海”了,就必须学会在“红海”中游泳。但也不能没有“理想”,只要我们应用系统性的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提高专业水平,培养专业团队,更多的实施系统性节能项目,才能有助于减少节能“黑洞”的形成。

  行业组织或协会,利用平台的优势,更多的撮合不同领域的节能服务公司进行兼并或重组,或共同开发运营项目。像广东省节能协会、湖南省节能环保联盟、深圳市节能环保联盟等组织。

  政府部门除配合行业组织或协会,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外(这方面北京市工业与信息委会员、北京市发改委做的很好),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让有能力上新四板、新三板、创业板等资本平台的企业,能获得更多的资本,以利其有更多的资金发展系统性节能。

  用户或用能企业不应急于实施替代式节能或单项节能,而应以更开放与包容的心态与节能服务公司一起研究在本企业实施系统性节能的可行性,更有耐心的等待能源管理系统监测到的数据并加以分析,有更优秀的团队配合节能服务公司和在本企业推进系统性节能。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用能企业,其压缩空气系统实施的节能是系统性的、数据化的。(在北京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组织的北京市工业企业压缩空气系统节能研讨会上有案例展示)。

  3.节能服务公司如何提高自身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水平?说实话,从事系统性节能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含量高的、有生命力的事业。笔者曾有幸参加“中芬建交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中芬EMC服务企业对接交流会”。在会议上得知,我国工业企业的能效管理水平或能源利用效率要落后芬兰至少30年。有差距,也说明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就节能技术而言,通过学习与实践提高自身的硬件技术水平已强调多次。然而,笔者认为,“能源管理系统”是实施系统性节能的“指南针”,否则就是“瞎子摸象”。所以,有条件的企业,必须自行研发能源管理系统或参与应用,通过软件监测各环节能耗状况并获得相关数据,再经数学建模,通过模拟与计算,基本可以测算出需要实施的节能环节,以提高节能效率和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信心指数。

  当然,如何凝聚一批人才是节能服务公司永恒的命题,也是能否实施系统性节能,消除“黑洞”的核心要素。对于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一家受员工爱戴、员工幸福指数高、客户信赖、行业口碑优良和业绩优秀的公司,一定是管理水平很高的公司。

  延伸阅读:

  压缩机节能技术存在问题及措施分析

  原标题:警惕节能“黑洞”吞噬压缩机供给侧改革效益

全球化工设备网(http://www.chemsb.com )友情提醒,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全球化工设备网!违者必究.

标签:压缩机

分享到:
免责声明: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或者作者自行发布,本网发布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给访问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同时本网亦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适当处理!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