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全球化工设备网 > 资讯 > 市场评述 > 正文

2017年油气行业十大趋势

作者: 2016年12月09日 来源: 浏览量:
字号:T | T
一、2017年中国工业经济仍处于调整期,油气行业产业链效益继续向下游转移   工业经济。2016年总体经济平稳运行,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7%,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

  一、2017年中国工业经济仍处于调整期,油气行业产业链效益继续向下游转移

  工业经济。2016年总体经济平稳运行,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7%,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8.4%。

  2017年,国内经济可能呈现反复筑底的过程,工业经济结构持续深度调整。预计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保持在6%左右。

  油气行业。2016年油气行业增速放缓,各部门分化明显,前三季度石油开采业工业增加值下降3.2%,天然气开采业增幅7.9%,炼油业增幅8.1%。油气开采业亏损严重,炼油业利润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0%。

  从油气行业整体看,明年上游企业仍将在困境中艰难前行,下游企业保持稳定增长,产业链效益从上游向下游转移,规模化、一体化企业优势更加明显。在国际油价震荡上行的情况下,预计2017年油气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提高,其中石油开采业比上年小幅增加,天然气开采业保持8%左右的增速,炼油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为7.5%左右,石化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望达到10%。

  二、资源和价格对上游业务继续形成压力,国内原油产量的可持续稳定增长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未来国内油气储量将保持稳定增长,但由于资源劣质化趋势明显,规模化动用难度加大,加上低油价对国内油气上游生产,特别是老油田的持续影响,稳产压力巨大。非常规油气的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预计2016年全年原油产量2亿吨,比上年下降1300万吨,降幅6.1%。2017年国内原油产量降幅较今年收窄,经过努力,可望保持在2亿吨。

  2016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全年预计达到5.75亿吨,比上年增长5.3%。石油进口大幅增加,预计全年达到3.75亿吨,比上年增长11.7%,石油对外依存度可能达到65%。预计2017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达到5.85亿吨,比上年增长1.7%,国内原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国内炼油结构性矛盾仍将延续,炼油企业转型升级提速

  2016年全国炼油企业188家,原油加工能力7.943亿吨,其中有效能力7.7211亿吨。预计全年原油加工量5.36亿吨,比上年增长2.76%,炼油产能利用率67.3%,消费柴汽比延续“十二五”时期快速下降的趋势,降低至1.36。2017年随着国家进口原油使用权范围继续扩大,炼油能力将小幅增长,国内原油加工量将继续增加,预计达到5.6亿吨,产能利用率将提高到69%。预计生产柴汽比下降到1.31,消费柴汽比从今年的1.36下降到1.3。随着国内汽油需求的增长和柴油需求增速放缓,未来国内炼油行业结构性矛盾仍将延续。同时,国内成品油质量升级提速、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更加严格,对石化企业特别是独立炼油企业优化、配套、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十三五”期间,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尽管石化行业景气指数趋好,但仍会有部分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力而陷于窘境。

  四、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分化,东北亚成品油出口市场竞争加剧

  预计2016年全年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下降1.32%,成品油消费分化趋势更加明显,国内市场供需宽松程度进一步扩大,全年成品油净出口3150万吨,比上年增长47.5%。预计2017年成品油表观消费量3.18亿吨,比上年增长2.1%,成品油产量比上年增长2.9%,达到3.54亿吨。成品油供需盈余继续扩大,成品油出口(尤其是柴油出口)将呈现常态化和规模化的特点,预计2017年我国成品油净出口量超过3500万吨,比上年增长13.7%。中国成品油出口量大幅增加,将挤压传统成品油出口国的市场份额,未来东北亚成品油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时,国内企业将承受更多成本价格的压力。

  五、石油价格将在波动中趋升,但缺乏大幅上涨的支撑

  进入21世纪,国际油价经历了大起大落,其波动无不与影响供求关系的大事件紧密关联。此轮油价大幅下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因仍是供需关系发生变化。沿历史纵深看,1970年至今,石油折合现价长期在30美元/桶至40美元/桶之间波动,平均价格54.3美元/桶。这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对的石油长期合理价格。

  从2014年开始,世界石油市场进入“再平衡期”,截至目前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2016年世界石油市场过剩量约45万桶/日。根据OPEC的限产协议,2017年预计世界石油总供给下降100万桶/日至190万桶/日,而需求预计增加120万桶/日,2017年世界石油市场将趋于平衡。因此,油价呈回升态势基本上是有共识的。但仍需看到主要OECD国家石油商业储备连续数年上涨,目前仍保持在25亿桶左右的高位,以及美国页岩油开发成本下降的事实,油价缺乏快速上涨的支撑。

  2017年至2020年国际油价在不同条件作用下,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区间,2017年这个区间价大概为50美元/桶至60美元/桶。

  经预测,到2040年将有80%的现有产能自然衰减,在不考虑未来石油需求增长的情况下,25年内全球至少需要新建7500万桶/日的石油产能,这需要新增约15万亿美元的投资额。因此长期看,国际油价需要回到能够支撑石油产业发展的基准,这个水平大概是60美元/桶至90美元/桶。

  六、天然气生产消费持续增长,峰谷矛盾依然突出,其目标值取决于技术创新和政策杠杆的力度

  2016年,受我国大力推进“煤改气”和气价下调等因素影响,市场需求增速较2015年有所回升,预计2016年全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212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7%。天然气国内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预计全年进口727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34.2%。总体供需平衡,但受季节性用气不均衡、储气库工作气量不足等因素影响,淡季被迫压产,冬季仍面临调峰保供的巨大压力。

  在“煤改气”和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双重推动下,预计2017年国内天然气消费稳定增长,比上年增长10%,达到2349亿立方米,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可能突破38%。这对天然气供应体系的灵活性、完备性、安全性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2017年天然气季节峰谷差的矛盾,随着国家储气价格改革的出台,有望缓解,但储气调峰设施尚需投资建设周期,难以短期内得到彻底改观。

  低碳环保是推动天然气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天然气与其他能源价格难以形成正常的比价关系是制约天然气替代的主要原因。国家清洁能源政策和天然气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是天然气发展的重要杠杆。政策力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天然气的发展前景。“碳市场”建设的启动给天然气替代发展带来利好。但从目前看,要实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占比达到10%的目标,尚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七、交通能源继续向多元、绿色、低排放发展,其发展和前景最终由市场选择和决定

  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用燃料(不含轨道交通)以石油产品为主,占比超过90%,电动汽车、液体生物燃料、天然气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交通能源实现多元、绿色、低排放的现实选择,正在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纯电动汽车将继续在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快速发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其他醇醚替代燃料由于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有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应用;天然气汽车由于与其他燃料比价优势不明显且缺乏明朗的政策支持,增速将放缓;而混合动力汽车性能稳定、经济性好,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

  在政策引导下推动交通燃料多元、绿色、低碳发展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然而“政府+市场”最终让消费者自主选择是必然趋势。

  八、碳市场开始预热,逐步成为油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和企业关注的热点之一

  国家已经明确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炼油、乙烯和化肥被纳入第一批试点范围。进入试点的企业2017年下半年就可能对配额予以关注。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后,外部政策内化为企业运行成本,将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是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加快包括天然气在内的清洁能源替代应用,促进油气行业绿色发展。另外,也有利于推动油气行业开采技术、工艺技术、装备技术和信息技术创新,如碳的捕集利用技术、高性能合成材料等。碳市场的启动将很快成为备受企业关注的热点之一。

  九、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行业管理的任务更加艰巨

  一方面市场环境趋于改善。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行业准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都将更加深入,产业政策更加明确,法规和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监管逐步加强,市场环境将趋于更加公平、开放。

  另一方面市场环境更加复杂。随着行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主体增加,利益更加多元化,新情况和新矛盾不断出现,现有行业管理和监管仍会存在滞后和漏失现象。这考验政府行业管理。

  十、中国未来将成为石油市场价格风险的重要承担者,从战略上减少和规避风险,成为制定能源长期政策的重要基点

  美国通过页岩革命,基本实现了能源独立,创造了世界天然气的地板价。我国无论是石油还是天然气,国内生产增长与市场需求的矛盾都在加深,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预计到2020年前后,我国天然气的进口量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进口的NumberOne(第一)。我国既是国际资源的分享者,也是世界油气市场价格风险的重要承担者。这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国家的能源战略和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价格政策,认真思考如何从体系上保障油气安全,如何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确实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

  (作者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全球化工设备网(http://www.chemsb.com )友情提醒,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全球化工设备网!违者必究.

标签:

分享到:
免责声明: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或者作者自行发布,本网发布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给访问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同时本网亦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适当处理!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