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农业供给侧改革中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片仍待深耕的潜力市场。
1月5日,农业部印发《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种养加全面机械化取得显著进展,区域协调共进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目前我国面临农业竞争力不足的困难,主要由于快速增长的劳动力成本导致产品价格高、农民收益低,而农业机械化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同时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益。这也是配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转型的重要方面和手段。”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对上证报记者表示。
《规划》提出,到2020年,农机作业水平全面提升。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并稳定在80%以上。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3%,未来五年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去年12月印发的《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提出,到2025年,该机械化率要提升至75%以上。
《规划》还提出,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其中,80马力以上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00万台以上,增长30%左右。农业机械化科技水平全面提升,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基本形成。
“一直以来市场对于农机设备和服务存在巨大需求,但我国现有的技术装备还无法达到社会满意度,尤其是缺少符合中国农业特点的机械技术创新。我国种植土地分散,还有许多丘陵地带,国外的机器无法很好地适应中国需求,‘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用’的问题依然存在。此外,与农机配套的社会化服务尚不完善,包括维修、租赁等服务没有跟进。”郑风田说。
兴业证券在研报中表示,我国农机行业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普及程度上,都距离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农机行业整体呈现小而分散的竞争格局,高端农机仍依赖约翰迪尔、久保田、凯斯纽荷兰等国际巨头,国内企业存在很大的进口替代空间。
对此,《规划》提出了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驱动计划,开展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实施“互联网+”农业机械化,促进信息化与农机装备、作业生产、管理服务深度融合。鼓励农机制造品牌企业加快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作业和工况监测终端研制集成与应用步伐。
“目前只是推进机械替代劳动力,未来还要向智能化发展,实现精准施肥等更多信息化机械技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任李国祥对记者说。
但是,“缺乏科技创新动力仍是目前农机发展的短板之一。”郑风田表示:“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目前农机补贴等制度设计上的不足。农机补贴是农业补贴项目中的大头之一,可是企业一旦进入补贴目录后,就躺在已有补贴上睡大觉,缺少了研发创新和为农民提供更好售后服务的动力,导致市场没有真正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未来还需要从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上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来源:互联网)标签:耕种收综合机械化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