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6年,对于肥料行业可谓一场“寒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肥料行业何去何从?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农科院资划所)和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肥料产业科技发展峰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去产能重环保转型升级是必然
肥料行业缘何会遭遇“寒冬”?“这绝不是偶然因素导致。”与会专家表示,肥料行业去产能和生态农业建设是倒逼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以化肥为例。“当前,我国化肥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能源、资源约束加强,致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滑。与此同时,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市场控制力较弱,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市场销售竞争激烈。”中国农科院资划所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树清分析说,“目前国内化肥产能6000万吨(折纯),氮肥、磷肥产品自给有余,氮肥产能过剩40%,磷肥产能过剩60%,钾肥自给率显著提高,复混肥产能已经过剩。”
产能过剩因素外,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过去一年里化肥生产相关优惠政策的取消。“电价优惠全部取消、恢复征收增值税、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煤炭价格上涨、铁路和公路运输管理趋紧,都导致了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高力举例说,“以氮肥为例,电价优惠取消,电价上涨了0.1~0.3元/千瓦时,尿素成本增加了100~300元/吨;煤炭价格平均上涨了300元/吨,尿素成本增加了300元/吨;恢复征收增值税,尿素成本增加40~60元/吨。氮肥企业开工率大幅下降,产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0%。”
事实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生产成本高和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挑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成为肥料行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剂”。
“我国生产了占世界1/5的粮食,却用去了占世界1/3的化肥。肥料尤其化肥过量使用,造成了土壤氮磷富集,大气氨、氮氧化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北京市土肥站站长赵永志说。据中国农科院资划所副所长徐明岗测算,我国占作物总播种面积20%的集约化生产中,每年由于氮肥不合理使用损失的氮可近300万吨,占我国氮化肥总用量(2200余万吨)的13%左右,农田氮素流失对水体氮污染的贡献率达20%以上。
顺大势抢机遇发展肥料新产品
2016年,“土十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方案、水果蔬菜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国家政策为肥料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
“在压力面前,谁抓住政策的机遇,顺大势而行,就能在竞争中胜出。”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表示,“对肥料行业而言,零增长、提质增效依然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题,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新型肥料、有机肥料、化肥机械深施等依然是行业焦点。”
赵永志建议:“肥料企业应善于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优势,围绕国家战略,比如‘土十条’、化肥零增长行动、耕地质量提升行动等,树立安全、经济、高效、生态的用肥观,着力推动配方肥、水溶肥、有机肥、缓释肥、新型肥料的研究和推广。”
“每个行业都有从导入、成长、成熟到衰退的生命周期。我国化肥行业已经过了高峰期,如没有新的生长空间引入,就很可能走下坡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建明说,“在我国农业正由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农产品生产由产量向安全转变的时期,土壤修复与改良成为肥料行业创新发展的机会。”
土壤修复为有机肥及腐植酸等新型肥料发展提供“土壤”。徐明岗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湖南省祁阳县针对红壤的长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合理施肥加速土壤酸化,而有机质可有效防治土壤酸化,显著提升产量。他建议企业研发与耕地质量提升相协调的施肥技术,重视新型肥料研制与利用。
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淑平对此深有感触:“国家政策导向,是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传统化肥销量在5500万~6500万吨,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肥和水溶肥总销量在1000万吨左右,生产企业近1200余家,生物肥料发展空间巨大。我们就在生物肥料的研发上下功夫,做精做强,争做行业领跑者。”
高力则表示,下一步,氮肥行业将大力发展差异化尿素。增值尿素和稳定性尿素的氮素利用率较高,稳定剂或增效剂添加容易,装置改造及生产费用相对较低,产品适用大田作物,是尿素改性的有效措施。发展增值尿素和稳定性尿素,有助于降低常规尿素市场的投放量,提高尿素的效益。
重服务触网络构建现代产业链
“对于处于爬坡期的肥料产业,构建现代肥料产业链显得尤为紧迫。”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认为,“应重点突破产品创智和终端服务两端,形成以服务业为龙头,以肥料加工制造为主体,以产品创制为支撑的产业链。”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宏坤表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肥料企业拓宽了国际市场和合作舞台,企业应树立信心,利用、整合跨国资源优势,引进技术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资本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肥料标准的制定,提高我国肥料行业在世界影响力。
肥料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体现在产业链上游,还表现在向下游的不断延伸。换言之,肥料企业由传统单纯加工制造向现代农化服务转型,从解决农民生产实际问题出发,打通产业上下游。
“创新服务是实现企业创新驱动的‘蓄水池’,拉通产业链比提高生产能力更重要。”国务院参事刘燕华提出,“目前,国内肥料行业提供农化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仍需提高,企业应加强服务型专业化人才建设,面对农户‘量身定做’,扩大消费市场,提高产品价值。”
“肥料产品功能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肥效,还表现在配合现代农业发展上。”中国农科院资划所所长王道龙表示,跨界融合成为农资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互联网+”不仅仅是信息介入,更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品质,优化服务。
但是,近年来如火如荼的互联网与农资行业融合过程中也遇到壁垒。如何让肥料触网,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呢?点豆(山东)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张雷对此颇有心得:“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多元化链条,整合农资链、农副产品链、金融链、物流链、服务链,从单一技术服务发展为为农民提供一条龙服务。比如,用户可根据作物需求,精准设定养分配比,实现诊断式配肥,并通过平台直接购买化肥原料,运用物联网智能配肥微工厂,实现C2M模式私人定制肥,真正做到‘现产现用’,降低农民生成成本。”
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