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装网讯】随着国家去产能政策的逐渐推进和落实,北京印刷业面临着排放治理、企业外迁的双重压力,同时也伴随着印刷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的生存挑战。面对重重压力,每个企业都在思索着未来的转型出路。
对出版印刷市场而言,我们认为目前还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经济圈子,也就是说印厂要进入出版社的供应商名录时,需要先和出版社不断接触,靠各种方式取得认可和信任,变成一个熟人后才能切进这个圈子,这个推进周期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甚至更久。而进入这个圈子之后,即使你做得又快又好,也不意味着你就能接到订单,因为还有很多潜在的因素影响出版社的订单分配,可以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竞争行为。
另一方面,对于印厂管理,在熟人圈子里的出版社有时也会遇到尴尬,一是常与其合作的印厂并非一定是印刷精英,在质量、服务方面出现下降时想要淘汰更换并不容易。二是在图书出版旺季,现有印厂产能满足不了出版社的印制需求,往往出现交货期大幅延误,质量事故频发的现象,常遇到急活儿和难活儿,也束手无策。
在这种背景下出版印刷市场变成一个个几乎封闭的、固化的熟人小圈子,沿袭着几十年不变的采购和生产流程,需求和供给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充分、自由、迅速地匹配,需求的数量也不能被迅速满足,交货时间过长,更无法迅速可靠地交付到直接用户手中,于是出版社就产生了巨额的图书库存和报废,以及大量的纸张囤积和浪费。
根据我们粗略调研,年销售码洋8亿元左右的出版社,年库存图书报废约1亿元,库房直接支出约1000多万元,购纸占用资金约4000万元。大家已经听腻了的按需印刷似乎成了虚无缥缈、毫无实际用处的老生常谈。按需印刷如果只停留在极短版书的层面,确实意义不大,只有在针对整个图书印制市场时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为出版社创造价值。
印刷企业存在销售瓶颈,很难取得业绩突破,且管理相对其他产业落后,对于精益生产的认知并不多,随着各种成本的上升,利润急剧下滑。呈现出典型的“小、散、乱”的局面,全国约有10.5万家印刷企业,几乎是美国的5倍。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总结:
出版社最大的痛点是大量的图书和纸张的库存与报废,原因是其不能得到按需的数量、时间和地点的印刷服务,以致存书、存纸。
印厂有两个痛点,其一是销售瓶颈使其很难做大、做强;其二是管理粗放,把一个还应是暴利的行业变得利润微薄,难以为继。
现在的出版印刷市场还不够透明,供给与需求并未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自由匹配,熟人经济的圈子已经制约了双方的发展,急需打破。
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各环节没有紧密连接,从客户到印厂、从原材料到物流、从人才调配到产品创新都没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