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装网讯】纸张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之一,造纸术更是位列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中国不少地方都有着自己传统的制纸工艺,不过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统工艺也在逐渐消失。这一次我们聚焦来自西双版纳的最古老造纸术——被称为“雨林守望之纸”的傣纸。
傣纸源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混镇曼召村,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原始的造纸术之一。因取代贝叶经抄写经文用于礼佛而相传至今,已成为傣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6年,傣族造纸工艺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我们村子一共196户人家,90%都有做傣纸,”这项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同时也是曼召村村书记岩坎向记者介绍说。
走进曼召村可以看到一栋栋新式傣楼整齐排列,院子里和村道旁随处可见制作器具和正在晾晒的薄纸。傣纸制造过程十分环保,通过反复制取纯天然构树树皮,敲打成纤维后全手工制成。
“我们傣族最早用于书写的纸是贝叶,傣语成为非兰,是用棕榈科植物贝多罗树的叶片加工而成。大概到了1126年,曼召的一位老人研究出另一种用构树皮做原料加工而成,就是现在我们传统手工造纸噶拉沙,岩坎说,这与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构树皮造纸方法一致,傣纸工艺可谓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这项古老的造纸工艺一般都在家庭作坊中进行,完整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的5步流程: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工序则有采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等11道。除一口铁锅外全都是竹木器具辅以石块,其中浇纸用的竹帘用自制土布和竹片制成。
这样制作而成的傣纸透气通风、不易腐蚀。“还可以避蚊虫,而且不易撕破,保存得当放上千年都没有问题”,岩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除了以前用于佛寺里抄写经文,土司颁布告示公文、任职文书也都用,民间则在祭祀时用来扎各种俑人、道具等。过去曼召村家家户户从事傣纸手工造纸业,过程中男女性别分工默契,男子主要负责洗、煮、捶打,而女子负责抄纸和晒纸。
岩坎今年46岁,从小跟着家中长辈学习制纸。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现代制纸工业的兴起,市场对傣纸的需求在减少。“村里当时做纸的人就很少了,有的忙农活,有的外出打工,毕竟赚不到钱就没有人愿意去干这个。”
曼召村也在这几年里成立了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合作社,积极探索原料和成品统购统销的模式,大力发展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避免了小作坊投入少、产量低的状况。岩坎介绍:“我们统一收纸,再集中推介给市场,每张纸合作社只象征性地收一分钱提成。现在供不应求,从2015年开始供应量稳定在七八百万张,每家每户都有3-5万的收入。现在很多茶叶商来买纸,用于包裹上佳的普洱茶,还有运用在制作宫灯、艺术记事本、环保纸袋等特色产品。还有不少泰国、韩国的采购商来洽谈买我们的纸。”
对于傣族人而言,对傣纸的信仰既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延续文化的承诺,它象征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傣纸唯一使用的原材料就是在热带雨林中广泛分布着的构树的树皮,岩坎介绍,制造傣纸就需要当地人种植构树。岩坎说,构树粗生野长,生命力特强,极易繁殖,今年砍掉一茬,来年会冒出来新枝,所以对于傣纸原材料生长地热带雨林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我们种的构树数量不够,原料大部分是从老挝进口,但这也太依赖老挝了,下一步我们要想办法自己种植更多的构树。”
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