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自2015年由国务院正式印发以来,为稳定我国工业增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工信部规划司司长罗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继续推进《中国制造2025》要优先发展两个核心基础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重点突出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云计算、大数据、虚拟显示、绿色计算、人工智能与智能硬件等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而新材料产业要着力突破一批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先进钢铁材料、石化材料等先进基础材料。
罗文介绍,《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来,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建设均有所提升。“未来,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速与互联网融合;另一方面要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提升核心基础产业实力。”
现状:五大工程均已启动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近日表示,《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两年来,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并形成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11个专项规划为骨干,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等绿皮书为补充的政策体系。
目前,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实施指南在内,《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五项工程均已启动。当前,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挂牌成立,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中心进入创建阶段。我国已经开展了226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和新模式应用项目,遴选了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安排工业强基工程47个方向61个项目。
“当前,重大标志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2016年遴选了4G演进系统、柔性复合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等15个项目,集中政策资源加快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目前,部分重大标志性项目完成情况良好,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罗文介绍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自《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来,我国重大制造业创新成果取得突破的案例包括: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成功;首款柔性复合工业机器人研发成功;世界最大单体射电望远镜建成;世界最大基因库投入运营等。
规划:制定重点领域投资指南
罗文指出,当前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装备、核心芯片、控制系统、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距自主可控有较大差距。“要围绕重点领域,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库,形成持续不断、滚动实施的项目储备机制和良性循环,来稳定工业投资。”
其中,新材料产业将着力突破一批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先进钢铁材料、石化材料等基础材料,攻克一批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高性能纤维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强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等战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
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突出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云计算、大数据、虚拟显示、绿色计算、人工智能与智能硬件等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突破核心通用芯片设计与制造瓶颈,推动5G研发与产业化发展。
启赋资本创始人傅哲宽认为,新材料行业是基础性产业,应用的方向非常广阔,无论是精密电子产品,还是喝水的杯子,都离不开新材料的应用。“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的技术高度密集,研究和开发投入相对比较高,融资缺口大。总的来说,大部分企业融资规模都在500万到5000万元之间。”
傅哲宽表示,正是因为国内技术落后于国外的现实以及用进口产品替代的现状,所以相关产品未来的机会是很大的。“3D金属打印、富勒烯等都是新材料创新的成果,这些新型材料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但这个战略不会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分步走实施。“在2015到2017年的两年间,一方面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十大战略重点领域,为整个制造业高端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影响,要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创新创业’三大政策体系紧密结合起来。”
(来源:互联网)
标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