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的是韩国的半导体,但韩国需要的则是整个中国市场,中韩产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合作潜力。从国家层面考虑产业合作,共同搭建半导体产业生态,打破国际大公司的垄断,或许是当下中韩半导体实现共赢的不二选择。
多年来,韩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扮演领导的角色,半导体产业已成为韩国经济重要的一环,如今中国半导体业者在后猛烈追击,韩国半导体霸主地位是否会受威胁引发注目。
中国企业为吸引人才一掷千金
据韩国《亚洲经济》6月7日报道,根据产业界6日消息,中国企业正在有组织地挖走韩国优势产业人才,并且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报道称,中国的半导体企业为吸引韩国人才一掷千金,开出的年薪是韩国企业的3-10倍,同时还提供住房和车,并承诺解决子女教育问题等,这令韩国政府和业界高度紧张。尽管连政府调查机关都已经出动,严防国内半导体尖端技术外泄,但却还是没能找到有效方案,只有盯住已经退休的技术人员再就业。
中企为何不惜重金吸引韩国人才
的确,近几年中国企业为发展半导体产业,在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做了不少努力。要说为什么不惜以数倍年薪吸引韩国半导体人才,原因无非这两点。
一方面,中国半导体发展虽然速度惊人,但在中高端市场仍十分薄弱,无论是核心技术配备,还是研发创新能力都处于弱势,而导致这一切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技术人员的缺乏。虽然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有所行动,但过程十分缓慢,若想在短期内培养出大量优质技术人员的可能性是十分小的,在这种情况下,吸引外来现有的资深人才无疑是一条捷径。韩国半导体人才自然而然成了中国企业的目标。
众所周知,韩国的半导体实力是世界公认的。韩国的半导体产业从设计,制造,封测一直到设备和材料都有相当的实力。根据SEMI的研究报告,韩国和欧美日顶级设备厂商的技术差距为2年,材料方面是3年。
以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为龙头,有两万多家大中小企业支撑着韩国半导体产业。2015年世界半导体业排名前五位韩国占了二位(三星、SK海力士),三星排名第二直逼英特尔,SK海力士则由第六名升至第四位,挤走了美光。
中国半导体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有网友说,“中韩一旦互掐之后,受伤最大是中国,其次是韩国,利益收获最大的是美国演艺明星和苹果手机了。”这一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的确揭示了中国半导体发展的另一条出路——合作共赢。
在关于抵制韩国的舆论中,就有人表示:如果限制韩国元器件和电子产品,按照三星,海力士内存的市占率,中国手机厂家估计要减产80%,相当于整个产业全军覆灭。这个结论虽有些“危言耸听”,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手机产业高度依赖韩国芯片和零部件的事实依然存在。
目前中国半导体行业最大的风险因素在于存储产业。国家和地方政府已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在2018年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福建晋华都要进入量产阶段。但是目前的问题不仅仅在技术开发上,还有晶圆等原材料的供应链问题,弥补不可避免的早期经营亏损问题、下一代技术开发所需要的投资资金问题等。
想借鉴重金吸引人才这种方法来解决材料等问题上,或许已经行不通了。不久之前,美国CFIUS否决了中国财团收购美国莱迪思半导体,这意味着美国已经进入对中国半导体行业高度警备的阶段。除了美国,全球半导体市场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势力阻碍着中国产业发展。
从韩国半导体角度来说,与中国合作也同样是利大于弊。要知道,韩国半导体产业实力虽然雄厚,但也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目前,世界半导体市场以非存储型为主,存储型和非存储型半导体的比重为35∶65。韩国半导体市场却是以存储型为主,存储型占到80%以上的比例。非存储型半导体占比低,国产化率只有20%左右,其余80%依靠进口。
正如业内人士分析的那样,中国需要的是韩国的半导体,但韩国需要的则是整个中国市场,中韩产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合作潜力,特别是在存储器领域。通俗的说,“我们不缺钱,但我们缺乏先进的制造技术。”能否从国家层面考虑产业合作,共同搭建半导体产业生态,打破国际大公司的垄断,是我们优先考虑的课题。因此,联合韩国半导体产业共谋发展或许是当下值得考虑的方案之一。(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