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取消了个人娱乐用途无人机的注册规定,而我国当前却正在不断加强无人机监管力度。中美两国相对而行究竟是为何呢?
据外媒报道,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日前取消了个人娱乐用途无人机的注册规定,如果无人机用户只是出于个人爱好的话,现在可以拿回当初支付的5美元注册费。之所以做出更改,是因为今年5月美上诉法院判定这一规定违反了FAA的《现代化与改革法案》。该法案相关条例规定,FCC不得发布关于模型飞机的任何规定或监管条例。
无独有偶,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在与无人机企业的会面中表示,美国政府在无人机领域一直存在过度监管,已经伤害到了国家,将会逐步废除这些监管措施。
各种迹象表明,美国对于无人机的监管,在未来很长一段是内都将非常宽松。而在中国,由于年初的数起“疑似无人机干扰民航客机”事件引发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如今各地都针对无人机收紧了监管,不仅扩大了禁飞区域,也越来越强调飞行前“审批”。
虽然国家正在制定无人机管理的上位法,但是适逢无人机严管的“阵痛期”,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中美的监管策略,学习一下他们在无人机监管上的心得。
中美的监管,差距在“信息交换”
根据美国FAA的最新统计,美国本土仅消费级无人机的保有量就已经达到了110万架,是中国总无人机保有量的两倍以上。预计到2021年,美国的消费级无人机数量将会增长到350万架,商用无人机会增长至44.2万架。
如此巨大的无人机保有量,美国对于无人机的监管却很“宽松”。对于普通的消费级无人机用户而言,不仅不需要考取任何执照,飞行前也无须递交飞行申请,近日FAA的登记制度修改之后,甚至连实名制登记都不需要了。只有商业无人机用户,会被要求进行实名制登记并考取飞行执照,而且每次飞行前需要进行申请。
相比之下,现阶段中国各地颁发的无人机监管法规,就有些“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意思。要求所有无人机飞行前都要“审批”,不仅没有根据用途进行分类,也没有提供相应的审批通道。据网友反映,民航局所谓的“个人飞行审批”,其实没有流程支持,根本走不通。这就让消费级无人机的使用陷入了“死胡同”。
当然,一味地“宽松”是愚蠢的,美国对于消费级无人机宽松管理的背后,是“技术监管”在保驾护航。数年前,FAA开始与全球最大的无人机飞行管理信息平台AirMap合作,为美国的无人机爱好者搭建了一个连通用户、监管部门和机场的信息平台。
借助AirMap,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或者APP直接获取FAA实时发布的权威禁飞/限飞信息,包括机场信息、(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