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实施多项举措,科学谋划和全力推动
装备制造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高端
装备为引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由于主动顺应经济新常态,因此在宏观经济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全省装备
制造业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截止到去年末,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已达到63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423亿元,首次超过石化产业,成为全省第三大支柱行业。
五年中,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亮点频出。其中“长客股份”研发的地铁、动车组和高铁列车不但奔驰在全国各地,更风靡世界,美国、澳大利亚、巴西、伊朗……“长客股份”大单不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这些“交钥匙工程”如今已成为中国高端装备的金字招牌。“吉林一号”商业卫星亦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既标志着我国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在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上迈出重要一步,也标志着吉林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新兴产业已取得丰硕成果。
与此同时,该省智能装备业也实现快速发展: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已批量生产,高端CMOS传感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远距离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实现产业化,“国遥博诚”公司更一举挺近全国工业级无人机前三名,致使全省无人机行业仅去年实现产值就同比增长了81.7%。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除了高端装备的创新突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优势也喜获发展“第二春”:换热和电气设备、农机和能源装备等过去的拳头产业,通过五年来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也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酝酿着新的辉煌。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五年来吉林省倾力培育装备制造业。主要是坚持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制造”为发展方向,以轨道交通装备、卫星及应用和国际产能合作、“专精特新”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为重点,科学规划、引导和推动全行业发展,加快构建六大产业竞争优势。即全力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建设,构建产业竞争绝对优势;推动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构建产业竞争领先优势;全力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构建产业竞争比较优势;全力推动“专精特新”装备发展,构建产业竞争特色优势;全力推动精密仪器与装备发展,构建产业竞争高端优势;全力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构建产业竞争创新优势。
鉴于此,近年来该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在不包含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的情况下,现已拥有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八大类95个小行业,规模以上企业859户;全行业201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43亿元,工业增加值6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7.2%和7.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利润1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7.8%和9.3%,增速均明显高于全省工业。
产业体系已经构建。以培育高端、提升传统、打造特色、夯实基础为主线,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项目拉动、精准调控等举措,吉林省不断强化支柱产业培育。目前全省轨道交通装备业年产值已近400亿元,成为产业龙头;传统装备制造业中的换热设备、农业机械、能源装备、矿山机械及冶金设备、工程机械等通过持续技术改造,产业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基础配套能力稳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四平艾斯克、辽源瑞意粮机等一批“专精特新”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也快速成长,成为细分市场领域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替代进口的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如今,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已基本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为龙头,以卫星及应用、通用航空、精密仪器与装备为新动能,以换热设备、电气设备、农机装备、能源装备等传统行业为支撑,一批“专精特新”装备生产企业为特色的“吉林装备”产业体系。
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主要体现在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公共技术研发中心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0个,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长客股份、长光卫星、艾斯克、合心机械等骨干企业研发投入达到年销售额的3%以上,远远高于全省0.36%的平均水平;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光电编码器、核岛换热器、智能禽类屠宰加工成套设备、全自动生化检测分析设备等一批创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质量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省装备制造业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个、吉林省著名商标87个、吉林省名牌产品61个。四平市换热器产业集群被列为国家区域品牌建设试点,长春禹衡光学有限公司成为国家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
产业集聚规模显现。全省已拥有长春轨道交通装备等8个产业集群、304户企业,集群规模占产业比重为35%;拥有四平装备制造(换热设备)特色工业园区等10个省级特色工业园区;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现已有研奥电器、城际轨道、路通-福伊特等56户配套企业入驻,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四平换热器产业园区则成为国内集中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换热设备产业基地,在所生产的多种产品中,仅板式换热器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就高达到19.5%。(来源:化工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