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仪表网 仪表产业】如果说大海是生命的摇篮,那么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就是把脉海洋的健康。近年来,浙江温州市海洋监测内容全面拓展,从“海陆空”立体式监测网络,到建成我国首个领海基线外海洋综合观测平台,创成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减灾示范区之一,再到日前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体系进入全面启动阶段……一张覆盖整个温州近海海域海洋监测体系的大网络正在形成。每年,温州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发布的海洋公报,其中的权威数据也正是来源于此。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创成全国第一个离岸观测平台
在洞头区东南侧约30公里的海面上,一个貌似石油钻井平台的庞然大物,静静伫立着。但在其内部,数十台高速运转的设备,如“天眼”一般,观测辐射包括洞头区、瓯江口、乐清湾,乃至玉环市的海洋状况,采集、传输、接收、存储海洋数据,并借助微波、北斗卫星等向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传输。这就是我国首个领海基线外海洋综合观测平台——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
“以前离岸观测资料极度匮乏,制约了海洋灾害预警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保处处长吴群力告诉记者,观测平台承担水温、盐度、潮汐等15项参数的观测。
近年来,温州市通过海、陆、空多种维度,高密度、精细化综合观测系统对水文气象全要素进行全方位观测,积累了连续、准确、宏量的海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资料,初步实现了对温州市近岸海域赤潮高发区、重点养殖区、海洋保护区等重要海洋功能区、重点港湾和生态敏感海域水质状况,多参数连续、自动监测与动态评价,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海洋灾害和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发展趋势,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提供了决策支撑服务。
海上,372个近岸海域监测站位,覆盖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水质、海洋沉积物、生物体、生物生态等六大领域,开展以海水质量监测等为主的全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与趋势监测。
陆上,建立岸基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开展50个近岸排污口监测。1个市级海洋监测机构、8个县级海洋监测机构近50多名技术人员从事海洋环境监测工作。
空中,依托雷达、北斗卫星等进行实时数据传输,利用视频实时在线监测。无人机进行浙南沿海陆源入海污染源排查。
同时,温州市还投资1910万元,率全省之先建设“智慧海洋”一期(主体工程)项目,实现海洋资源环境数据集成可视化管理等方面智慧应用,为提高海洋环境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撑。
海洋环境监测三年内覆盖全境
靠人力采集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经常会受制于天气等外在条件因素,而即将整体开建的市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体系,将打破各种制约,实现全天候的监测模式,实时给海洋环境做“体检”。
“尤其是台汛期,海上数据采集几乎无法实现。”吴群力告诉记者,该监控体系将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运用岸基、浮标、视频、遥感等在线监测技术手段及物联网、大数据信息化技术,集成自动监测系统的信息产品,依托“智慧海洋”大平台,运行能实时、长期、连续、准确地提供监测数据的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测网,进行实时监测、实时评价、即时预警、动态管控,从而实现由瞬时监测向过程监测、由定期监测到动态监测的跨越,由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由单一学科评价到生态系统评价、由现状描述到趋势评价与预测的转变,为社会公众提供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实时信息服务,同时也为海域综合管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环境保护服务。
据了解,这套已投资4142万元的监控系统,已建成潮位、水文气象观测站15座,海洋浮标5个,视频监控站3个,将在三年内继续投入5646万元并完成建设,布点32套,重点监控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覆盖范围为整个温州近海海域。它作为《温州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实施方案》重点工作之一,将在海洋生态环境再造方面率全国之先实现海洋生态环境实时在线监测。
去年,更是创成了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减灾示范区之一。该示范区针对风暴潮、海啸、赤潮和突发性海上环境污染事故4个灾种进行减灾体系建设,建立了精细化预警报系统及观测数据共享机制,派生潮生消条件趋势预测、重点航线预报、养殖区环境预报、滨海旅游度假区预报、海水浴场预报、分岸段风暴潮预警等6大类海洋灾害预警产品,真正解决海洋减灾“最后一公里”问题。
(原文标题:安装“天眼” 温州近海将实现环境实时监控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