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化工仪器网 行业动态】
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并走向了世界市场。作为
制造业的基础技术和
装备核心,仪器仪表行业也取得了飞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仪器仪表产业总产值接近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5%左右。2017年1-12月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净增125.13亿元。当前,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已经形成了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开发能力的产业体系,并且在一些领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诞生了一些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
但是,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高端仪器仪表依赖进口、产品质量差、产品可靠性稳定性不强等问题凸显。“我们主要用的仪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距离谈品质和质量都还有很长的距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院长李林李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在科学仪器领域,国内企业产品高端供给不足,质量不过硬,可靠性、稳定性的矛盾长期存在,已是业界共识。近年来,我国每年购买国外科学仪器设备的投入在400亿元以上。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我国制造业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2017年8月,国务院总理在主持召开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座谈会上表示,促进制造业提质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这个最大优势和潜力。
然而,高技能人才缺失及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已经成为发挥人才红利优势、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日前,一位来自传统产业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表示,“没有高技能人才,就没有‘大国工匠’,就支撑不起高质量发展。”
在仪器仪表行业,随着科技的进步,仪器仪表开始朝着智能化、微型化方向发展,仪器仪表人才开始面临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的问题,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问题。
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但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工大国。据统计,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的这个数字达50%。反观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制造“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
人才是最核心的资源要素和生产力。近年来,我国人才培养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影响,技术工人在我国的社会地位历来不高。现实中,受各种条件限制,技术工人待遇低、发展前途不明朗,也大大削弱了这类职业的吸引力,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更是常常被贴上“差生”的标签。
而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则非常重视技工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针对职业教育投入大量人才、财力、物力。德国企业家认为,一流的产品要由一流的技工来制造;再先进的科研成果,如果没有技工的工艺化操作,也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组长李玉赋曾表示:“要建成制造强国,需要尖端技术和先进设备,但更要有一大批能把蓝图变为现实的能工巧匠。”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2016年政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2017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等;人社部专门印发《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发展技工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后备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等措施,并从国家层面建设了476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9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0.5亿元,有2250名高技能人才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截至2016年底,全国高技能人才已达4791万人。优秀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社会晋升通道逐步打通,技能人才的春天正在来临。2018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意见》提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增强技术工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
当前,“中国制造”正在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需要大批工匠之才。随着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我国仪器仪表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改观,届时我国仪器仪表将迈向高端高质量发展之路,走上国际高端市场。
编辑点评
没有高技能人才,就没有‘大国工匠’,就支撑不起高质量发展。相信随着国家度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仪器仪表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改观,助力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走向高端、高质量发展之路。
(原标题:仪器仪表向高质量发展 如何突破高技能人才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