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近年来,中国在世界各国抢占电动汽车市场的行列中脱颖而出,已经晋升为全球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根据相关预测,2018 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突破160 万,2025 年将达1100万辆,2030 年升至3000 万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将主导这一转变,到2025 年中国电动汽车销售将占据全球市场的近50%。虽然由数据看来,中国将主导电动汽车行业市场的发展,但是这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目前,全球智能电动汽车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关注点还在硬件设备上,而服务化做的却不到位,特别是最为重要的充电服务。因此,探析客户需求,加强建设智能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系统迫在眉睫。
二、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现状
目前,市场上电动汽车的充电设备主要有交流充电桩、直流充电桩、换电站和移动充电车等类型。其中最常见的还是交流、直流充电桩,主要分布在各大停车场、充电站,还有少部分安装在私人家中。这两种充电方式主要区别就在充电的速度上,交流充电桩的平均充满电时间一般需要8 个小时,而直流充电桩可以在2 小时内给电动汽车充满电,不足的是其对电池的伤害较大。换电站是一种快速便捷的充电方式,能在几分钟之内将车内无电的电池换成满电的电池,这种方式目前主要应用在出租车等车辆上,私家车方面的应用还很少。另外,为了解决车子在路途中突然没电的特殊情况,移动充电车也应时而生,从续航角度看的话,如果将电动车看成油箱很小的燃油车,那么移动充电车就相当于移动加油站。除了这些已经应用的充电设备,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式也在研发完善之中。
虽然目前充电设备还算齐全,但是由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较传统加油方式长的多,那么传统的补能服务就更加不能满足车主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利用互联网的高效性、互动性、平民化,个性化,平台化等特点,给车主提供更加优质服务。
三、针对不同场景需求的互联网充电服务展望
电动汽车充电服务最核心的就是“节约时间”和“解放双手”,所以充电服务重点需要从高效和便捷两个方面入手。基于现有和正在研发的充电设备,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方式对各运营商的资源进行整合,根据车主的不同场景需求,提供和畅想对应的优质充电服务。
(一)自驾型充电服务
自驾型充电即车主自己驾驶车辆去充电地点对车辆进行充电,主要分为非紧急性充电、短时间段性充电、紧急性充电等场景。
非紧急性充电的场景里,车主不需要马上使用车辆,可以将车放在附近的充电点进行慢速充电,此时车主可以选择对电池伤害较小、价格较低的交流充电桩。这种场景下,充电服务平台需要分析车主需求,推荐附近最便捷到达的空闲交流充电桩所处车位并且进行在线预约,同时,充电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以便车主在线查看。另外,可以提供时间段预约自动充电模式给车主选择,车主可以自定义车辆在低价电时段进行自动充电,在资源分配上给予车主优质的服务。在未来,当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发展成熟,车主将车开到布有无线充电设备的停车点,不需要手动操作连接就可以随时在线进行设置充电。
短时间段性充电的场景里,车主都是开车到某一地点进行短时间停留,这时候如果车辆电力不足,就需要使用到直流充电桩进行快速充电,但是直流充电桩又具有昂贵和更加损耗电池的特点。所以,充电服务平台除了要给车主预约附近直流充电桩和规划路程之外,还需要根据车主接下来的路程分析出充电度数设定,这样既可以为车主节省资金又可以保护电池。同样,充电过程中也要进行实时监测,在线向车主反馈充电情况,让车主在这一短时间段内也能安心。
(二)代驾型充电服务
除了自驾型的几个充电场景之外,还有车主可以做到真正“解放双手”的充电场景,这种对应充电服务可以称之为代驾型充电服务。这种服务主要应用在车主附近无充电设备或者车主自身无时间去对车子进行充电等场景。这种场景下,平台可以根据车主需求,分配人员帮助车主对车辆进行充电。就跟“外卖”行业类似,不一样的是代驾型充电服务不仅可以将电带来给车子冲电,还可以将车子带走充满电再将车送回来。此类型的充电服务可以模拟两个现实场景进行解释:第一,当车主开车到酒店聚餐,到达酒店后发现车的电量无法支撑车返回家中,但是车主要准时参加聚餐而且附近没有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这种情况下,充电服务平台可以根据车主的充电需求,分配人员处理这项充电业务,同时根据周围设备分布和人员现场判断进行设备选择。当车主聚完餐后,就可以拿到已经充满电的车。第二,车主晚上下班开车回家,第二天还需要开车上班,但是家里和附近都没有充电的设备。此时,充电服务平台可以根据车主需求,分配人员将车开走进行夜间低价充电,然后在车主上班之前将车归还。另外,有种特殊情况也可以归纳到代驾型充电服务中,就是当电动汽车彻底无电导致无法启动,这时候移动充电车就派上了大用场。
无论是自驾型充电服务还是代驾型充电服务,最终还是要从用户出发,解决用户面临的问题,在充电的整个过程中给予客户优质的体验感。只有做到这样,才是真正好的充电服务。
四、结束语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飞速发展,对应的充电服务也不可掉队。我们应该即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也要不惧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挑战,将充电服务与互联网完美融合,给智能电动汽车用户带来一系列体系化充电服务,助力整个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标签:
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