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全球化工设备网 > 技术 > 论文文集 > 正文

技工院校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2018年08月31日 来源:全球化工设备网 浏览量:
字号:T | T
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使得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量激增。目前,我国汽车后市场人才短缺且整体素质偏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通过分析我国技工院校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现

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使得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量激增。目前,我国汽车后市场人才短缺且整体素质偏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通过分析我国技工院校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现状,探讨一种与汽车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符合当前汽车后市场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对促进我国汽车后市场快速发展,以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汽车后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 我国汽车后市场发展现状
与汽车制造和销售相比,汽车后市场在规模、总量以及质量上明显滞后。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的销售额主要体现在零售、配件和服务等几个方面,尤其是售后服务差距最大。目前,阻碍我国汽车后市场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汽车后市场空间巨大,但未形成成熟的市场环境;② 汽车后市场企业鱼龙混杂,未形成规模,市场掌控力不足;③ 服务层次不健全,服务理念存在偏差;④ 产品成本价格整体偏高;⑤ 我国亟需既能适应本土市场又具备集团优势的企业引领市场。
2. 我国汽车后市场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汽车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后市场发展已经驶入了快车道。汽车后市场正朝着修配一体化、集团化、连锁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1)汽车修配一体化。随着汽车后市场的发展,配件供应和技术信息垄断经营的格局将会被打破。国外发达国家多采用修配一体化的连锁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充分展现了品牌辐射优势、维修技术优势、配件价格优势和网络服务优势,是我国汽车后市场迎合国际市场最有效的途径。
(2)集团化趋势走向。随着汽车后市场气势不断扩大,单店、单品牌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汽车后市场的发展,而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集团化经营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3)网络化和连锁化。网络作为资源、效率、效益的充分体现,能够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多种品牌集结在一起,以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向客户提供服务的经营模式,是企业提高竞争力以及市场占有率最为有效的途径。
(4)汽配市场的品牌化。目前,在汽配行业中能起引领作用的汽车零部件品牌的缺乏,是阻碍汽配市场发展的软肋之一。在未来汽配市场上,能够占据核心地位的是能把企业做大,把品牌做精、做强的汽车配件连锁企业。
二、汽车后市场人才分析
1. 汽车后市场人才现状
目前,影响我国汽车后市场发展的人才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人员短缺且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学历层次以及综合素质偏低;② 技术管理人员短缺,尤其是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③ 技术管理和经营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并且人员流动性太强;④ 服务人才短缺,尤其是缺乏支撑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2. 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特点
世界知名车企和零部件企业进入我国后,为我国汽车后市场带来了先进的汽车服务理念,加快了我国汽车后市场朝多元化、网络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的步伐,同时对汽车后市场人才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① 岗位职责不断细化,更加突出专业特性;② 高端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外语沟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③ 对理论丰富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突出;④ 实践性特点突出,汽车后市场人才为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相比更加注重其实践性;⑤ 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能力、社交能力、精神面貌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汽车后市场人才紧缺的局面未得到有效改善,主要是院校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错位。这种错位反映出当前技工院校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
目前,虽然技工院校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但是目前学生的技能单一、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潜力不足。这种不合理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汽车后市场发展需要,从而加剧了汽车后市场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矛盾。同时,由于我国汽车专业技工教育体系在教学体制、课程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都较差,特别是创新能力不足,无法适应汽车后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本质要求。有些技工院校未经专业调研,同时在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尚未完善的情况下盲目开设汽车专业,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设置等方面缺乏调研,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汽车新技术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使学生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同时,适合院校专业发展的本土化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落后
理论教学方面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虽然大多数教师已经将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融入到课堂当中,但是教学内容枯燥,缺乏汽车前沿知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也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难以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校内实训方面,由于实训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且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不强、知识局限等问题,加之实训设备投入不足、设备陈旧等问题,导致实践教学与实际生产出入太大。在校外实训方面,存在实训基地建立不完备,或者虽然已经建立实训基地,但存在实习过程走马观花的现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 教师知识系统陈旧,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目前,汽车专业老教师居多,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知识系统缺乏更新,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新技术方面的知识教授较少,难以适应汽车后市场发展需求。近年来,技工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学术、轻实践的现象。技工院校的年轻教师多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企业人员与院校教师在岗位流动和兼职上存在制度上的障碍,校企人员相互协助道路举步维艰。
四、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
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最大的特点是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吻合甚至超前,而适应社会需求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优化专业结构。汽车检测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零配件销售、汽车制造与装配和汽车美容等专业都是当前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的热点,同时也是各院校专业重点发展方向。技工院校应该通过专业调研和自我调控,逐步建立起弹性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模式。
2.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最为有效的手段。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专长,激发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职业核心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在毕业实习或工作中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3. 积极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以企业为主体,院校参与,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职业素养及实践能力培养为本位,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到实际教学及学习过程当中,真正实现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的对接。校企双方根据企业、院校教学工作实际设计课程体系,将工作过程中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工作岗位。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应该具备将行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融入教学过程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弱。因此,加大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符合培养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技能型师资队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① 从行业、企业中引进高技能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当中。② 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顶岗或者到国外培训,以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③采用灵活多样的用人模式,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开设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④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现有青年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深入汽车实训室,熟悉各种实训设备、实训工具的使用。采取各种鼓励政策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青年教师跟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起指导技能大赛选手,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⑤ 安排青年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对口扶持企业从事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产品研发等工作,更新知识结构、增加实践经验。同时,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他们的纽带作用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五、结语
针对汽车后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市场调研,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摆在技工院校面前一项既艰巨又紧迫的任务。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提高技工院校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全球化工设备网(http://www.chemsb.com )友情提醒,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全球化工设备网!违者必究.

标签:

分享到:
免责声明: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或者作者自行发布,本网发布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给访问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同时本网亦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适当处理!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