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石化产业政策约束不断放松,外资投资限制也大幅削减。外资的到来,不仅带来先进的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工产品,而且新的投资运营模式、新的产品标准、先进的智能制造理念及与国内企业全新的竞争合作模式,都将对国内企业带来巨大的示范和先导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外资等大资本的集中投入,将塑造国内石化行业新的市场格局和运行逻辑。
未来,石化企业如何抓住行业演变过程中资本、技术和品牌的发展逻辑将是关键,而传统意义上的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或不再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追求的第一要义,行业竞争也将从“混战”模式,转变为新的“分层竞争和互补”模式。
2018年4月,北欧化工计划在广东惠州生产全球领先的高品质化工终端产品;7月,巴斯夫宣布将投资100亿美元在广东湛江独资建设运营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9月,埃克森美孚宣布了在广东惠州的100亿美元独资石化项目。随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与福建省政府就投资“世界规模”千万吨级石化项目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壳牌计划扩大与中国海油合作,建设惠州炼化三期项目。
外资不断进入,加上大型民营资本加入,将使我国石化行业投资环境面临五大挑战,并将促成行业发展逻辑发生转变,石化行业进入后项目时代,同时呈现资本、技术和品牌等重要时代特征。
新的挑战
政策门槛不断降低,环保约束不断提升
自1998年石化行业重大改革以来,近20年,我国新一轮石化行业改革不断深入。2015年,我国放开地方炼油企业原油进口使用权,同年,下放省级石化项目审批权限;2018年,放宽加油站及石化项目外资准入和合资比例限制,BP、壳牌宣布大举布局国内加油站,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企业宣布在华独资设厂。
但在行业政策门槛不断降低的同时,我国环保政策的约束不断加码。2015年,我国继“大气十条”后发布“水十条”;2016年,“土十条”发布,同年“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施;2017年,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2018年,新《环境保护法》实施,环保税开始启动征收。其间,生态环境部实施了多次环保督察,“蓝天保卫战”和“秋冬限产”行动。国内石化行业出现投资容易、开工难的新形势。
炼油产能过剩向化工板块传导
2017年全国炼油能力约8.16亿吨/年,炼油开工率仅为69.5%,远低于81.6%的世界平均水平。未来,在原油进口放开、审批权限下放等一系列改革红利刺激下,预计到2025年,国内炼油产能将达9.6亿吨/年左右,开工负荷71%左右。
面临严峻的炼油产能过剩形势,国内炼油向化工转型已是业内共识。但目前,化工市场对炼油转型带来的潜在新增供应认识并不充分,仍停留在“油是油,化是化”的市场认识上。目前,新建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已大幅压缩成品油产出,部分企业成品油收率甚至低于40%,目的就是增加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产出。现存炼油企业为满足成品油质量升级所需,大规模建设重整装置,近年山东地炼重整装置新增产能已达千万吨以上。重整装置建设的同时,将新增大量纯苯等芳烃供应,同时为未来进一步生产PX(对二甲苯)提供了可选项。此外,部分炼油企业利用炼厂丙烯、液化气、石脑油资源,力图通过建设PDH(丙烷脱氢)装置、DCC(深度催化裂解)装置,延伸丙烯产业链向化工转型。
不仅如此,许多传统地炼企业也在向下游产业链积极延伸。如利华益发展聚碳酸酯等工程塑料,汇丰石化、恒源石化发展烯烃裂解及芳烃深加工产业链,金诚石化、华联石化发展碳纤维、高品质针状焦,海科集团发展石油化工与盐化工结合的特色产业。
国内炼油和化工市场目前的格局,也是许多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需仔细评估的方面。巴斯夫就采取了不建设炼油产能、进口石脑油方式建设其百亿美元投资的石化基地;埃克森美孚也采用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的方式,不产或少产成品油。
外部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加大
预计2017~2025年,北美将新增聚乙烯产能约1200万吨,新增产能中的50%以上需要出口。预计南美地区仅能分流15%左右,大多数只能流向中国市场。如不考虑贸易摩擦的影响,届时来自美国的低成本聚乙烯进口占比或将从现在的6%左右提高至30%左右,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将不容忽视。特别是LLDPE(线型低密度聚乙烯)产品,2025年,北美出口产品中LLDPE份额将从目前的36%左右提高至2025年的48%,北美大量低成本α-烯烃共聚产品将为北美LLDPE提供极强的竞争力。面对竞争,国内企业将较为被动,但应该看到的是中东地区也曾在2005年前后利用其乙烷资源大规模扩张其石化产能,并向东北亚市场出口,但国内仍实现了石化项目的大量建设和产能的快速扩张。随着中东乙烷资源优势的消退,未来中东化工产能建设大幅放缓,北美页岩气革命带来的产能扩张,或将重复这一过程。国内石化行业所面临的挑战虽说是来自外部,但更应考虑如何正视,如何顺应。
国内石化市场腾挪空间缩小
按照目前几大炼化及煤化工项目的建设计划,预计到2025年国内乙烯当量自给率将提高至近80%,丙烯将突破90%,丁二烯和PX更是近乎100%自给。从贸易均衡角度来看,国内届时无法避免完全不进口中东和美国的低成本衍生产品,大宗石化产品市场在自给率80%左右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处于供需平衡状态。
此外,七大炼化基地的设立及化工园区的清理整顿也提高了国内石化企业新建项目的准入门槛,包括山东地炼在内的众多中小炼化企业将因此面临较大的政策壁垒。而随着未来碳交易扩展至石化行业,以及未来可能征收的碳税,煤化工等生产路线的竞争力将明显受到影响,削弱了其进一步扩大产能的动力。企业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再投入将是十分困难的,唯有借助市场对产能的消化、技术的突破、资本的运作,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全产业链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近年,随着国家向地方炼油企业放开进口原油使用权、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和成品油出口配额,地方炼油企业原油资源得到保障、成品油出口渠道打通,其开工率不断提高。目前,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因素已不再是民营企业进军炼化行业的门槛,在市场放开的背景下,民企在这些方面反而积累了一定的优势,逐步形成集石油储运贸易、油品加工、成品油销售、燃料油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部分企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石油、成品油管道和加油站建设方面进展迅速,石化行业的竞争正向着全产业链竞争蔓延。
时代特征
后项目时代:投资回报率关注度上升
2010年前,我国石化行业基本处于项目时代。由于当时国内石化行业的资源、技术及资金均处于垄断状态,市场供应侧压力较小,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在处理项目和投资的关系上,依然停留在以项目为核心、项目引导投资、项目驱动投资上。部分地方政府为拉项目往往给予企业各种税收补贴、地价优惠、基础设施配套等,这使得企业上项目的盲目性增加。投资的政策属性和计划属性强,投资的回报率也未受到关注。
2010年后,我国石化行业逐渐进入后项目时代。随着原油进口权放开,石化生产原料资源的丰富,国内资金门槛的降低,融资途径的增加,国内石化行业经营主体大规模增加;同期,国内自主研发投入增加,可选择的商业化技术增多,以及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导致国内石化技术扩散加快;随着金融市场的成熟,以及民间资本的活跃,极大增加了项目的融资途径,降低了项目的融资门槛和资本对生产的影响。
受此推动,国内快建快投了一批丙烷脱氢(PDH)、甲醇制烯烃(MTO)及煤化工项目,但大型炼化项目稀缺。实际上,在2011~2017年,国内仅有中韩武汉和中国石油成都乙烯两个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除了油价和市场原因外,企业和政府对大型项目的态度发生转变也是因素之一。由于市场资金环境趋紧,环保等政策约束增加,企业对大项目投资变得谨慎;而政府对大型项目审核趋严,资金开始对大型项目的回报率愈发敏感。
资本时代:从项目生产经营向资本运营转变
未来,我国石化行业将进入资本时代。石化行业本身就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资本导向发展是其内生动力。随着近年跨国资本、主营资本、民营资本等资本主体不断增多,国内资本市场制度的不断成熟,为石化行业股权投资等铺平了道路,如新兴炼化企业改变传统地炼主要通过银行获得债券融资,通过股权融资,打通了资金通道。此外,浙江石化、恒力石化背后持股方多为上市公司,盛虹石化正在筹措借壳上市,资本运营灵活;另外,新兴民营炼化通过与地方国有企业的绑定,实现了地方融资支持。
为适应行业发展和国内供给侧改革要求,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之后,国内主营石化企业在数十年的发展和积累后,正尝试引入外部战略投资,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资本结构多元化,完善治理结构,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和回报。
外资资本的进入,则为我国石化企业长期投资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国内石化行业投资风险偏高,对行业周期超额回报更为重视,往往快建快上,依靠景气周期回收投资,缺少中长期投资观念和运营研发投入。跨国外资对行业的中长期投资的审视角度,将为国内行业投资提供新的视角。
总体来看,石化行业资本时代本质上是资产资本化、资本市场化的过程。资本的逐利性将使行业发展从项目的生产经营向资本的运营转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内石化产业环境不断成熟,竞争主体不断增多,想要直接进入大型项目建设门槛将大幅提高,未来业内通过整合、并购、风险投资等方式进入石化行业的现象将不断出现。
技术时代:新技术促进新周期到来
未来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的另一特征就是步入技术时代。国内石化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乙烯、芳烃等整套技术和
装备基本实现自主,煤化工等技术也取得突破。但在高附加值产品等领域自主技术依然匮乏,商业技术可获得性依然欠缺;在国外企业主导的产品质量标准快速升级过程中,国内工艺技术跟进速度慢,新的贸易和技术壁垒不断形成;而在此轮由北美主导的轻烃原料革命中,国内石化行业从资源获取和技术开发上,参与度也不高。此外,国内并未形成有效的技术壁垒和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往往是相关技术一旦获得突破即出现技术的快速扩散,国内产能随之出现过剩。
外资大举进入,将为国内带来包括埃克森美孚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技术、巴斯夫先进化学品生产技术等先进石化技术。同时,浙江石化等民营资本对UOP公司等国外先进生产和工程技术的大规模引入和应用,将对国内相关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有着巨大示范效应,并将推动国内石化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从周期角度看,未来随着产能投放的放缓,预计下一轮石化周期将在2025~2030年出现。届时,传统消费市场,如东北亚地区的自给率将显著提高,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原料红利将大大削弱,传统北美等新增页岩气产能减少,同时开采成本出现上升。虽然阿根廷、非洲等国家和地区页岩气区块有较大开发潜力,但其规模和影响力势必将弱于北美地区,对全球炼化行业贡献不如本轮周期。此外,随着北美原油、乙烷等资源出口增加,其资源价格势必出现上涨,传统资源国成本优势将被削弱。因此下一轮石化景气周期的回归,在依赖供需基本面好转的同时,将更加依赖投资者克制慎重的投资选择,如何利用新技术,如甲烷直接制乙烯技术、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技术,以及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对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实施改造,进而促成新的周期形成并带来巨大效益。
从本质上看,国内石化行业技术时代的到来,是大资本和大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资本促成技术,技术保护资本,新的行业壁垒随之形成。
品牌时代:品牌塑造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石化行业的品牌建设一直较为落后,由于缺少技术壁垒,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国内企业对品牌的塑造难以形成统一标识,产业链相关企业对产品的选择也仅限于低价优先,国内进口及部分合资企业产品,通过国内代理销售后,多数也只是单纯的产品分销。行业竞争多表现为价格竞争,市场占有率竞争和渠道控制力竞争。
未来,随着外资、独资企业本土化,国内行业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外资企业贴近市场和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策略,如巴斯夫凭借其差异化的产品和技术,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系列化产品。同时,巴斯夫针对汽车、建筑、包装、医药、油漆与涂料、食品与农业、电子与电气等不同行业领域,设立了专门的服务团队,提供包括服务和技术支持的,定制化、系统化、全方位的专业“解决方案”。在巴斯夫与戴姆勒合作开发SmartForvision概念车期间,其汽车服务团队整合各部门的专业特长,共同改进电动汽车的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在车顶部位,由功能型解决方案板块提供涂料,由与电池相关的各业务部门提供电池材料;在车身部位,由塑料业务板块提供车窗聚合物薄膜和高性能隔热材料等创新型材料;在车轮部位,由塑料业务板块提供塑料材料,制造全塑车轮。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与客户的共同发展,甚至引领客户发展,最终形成了巴斯夫产品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从本质上看,品牌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企业产品一致性的品质、明确的标准,完善的售前、售后乃至金融服务,根本上,是企业文化的始终连贯。
认准企业所在行业层次挖掘潜力
未来,我国石化行业竞争模式将发生改变。随着“资本、技术和品牌”新壁垒的形成,企业所处的行业位置将有更清晰的层次。传统炼化企业将以更灵活的原料选择、具有弹性的生产、更丰富和更具差异化的产品为竞争优势,形成全产业链企业群。
这些企业以传统主营企业、外资独资企业为主,同时部分煤油化一体化企业也将进入这个领域。
对于煤化工企业,合成气巨大的开发潜力、低成本的化工产品,以及在煤炭、能源、天然气、甲醇市场多头发展的格局,将形成特有的企业群体。对于进口轻烃及甲醇生产化工产品的企业而言,灵活的原料采购和生产运营、更具地域性的产品定位,将对企业群形成补充。
如果说外资的进入为国内石化行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产品新理念,大资本的携手进入,则将厘清行业格局和逻辑,促成各层次企业间壁垒的形成,各企业分工将更为明确,原来的行业“混战”模式将逐渐打破,新的竞争格局逐渐形成,更应该引起企业的关注。层次间企业互为补充,层次内企业则表现为更直接的竞争。届时,认清企业定位、发展优势和逻辑,是企业在传统市场之外能够争取到的最大潜在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