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发布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以呼包鄂、乌海市及周边地区为主阵地,统筹运用结构优化、联防联控、重污染应急等多种手段,针对不同污染源与污染物展开差异化管理,建立起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内蒙古支柱产业的化工行业是《方案》的重点治理目标。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严控“两高”产能、加大“散乱污”综合整治、强化无组织排放管理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意味着内蒙古化工行业将迎来史上最严的环保大考。
限时治理
行业面临三大约束
内蒙古环保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方案》主要目标是经过3年治理,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PM2.5浓度明显降低,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化工是内蒙古高污染、高排放“两高”典型行业代表,而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及乌海等地集中了自治区80%以上的化工企业。此次《方案》行动计划的特点是限时治理和区域治理,旨在倒逼化工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强减排硬约束,加快工业绿色化改造升级,推进清洁生产。同时,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的“三挂钩”机制。严格限制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以及涉及其他具有重大环境风险的化工项目的环评审批。
具体而言,《方案》涉及化工行业的硬性约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产业布局,禁止和限制发展的化工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项目不予放行,环境空气质量未达标城市需制定更严格的产业准入门槛。
二是加大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力度。推进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退城入园,对位于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石化、化工、制药等污染严重企业,限期完成搬迁、改造,逾期不退城的依法予以停产,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
三是到2020年底,基本完成“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工作。包括化工行业在内的“散乱污”企业,按照“先停后治”的原则,实施分类处置。列入关停取缔类的,基本做到“两断三清”(切断工业用水、用电,清除原料、产品、生产设备),坚决杜绝已取缔的“散乱污”企业异地转移;列入整合搬迁类的,要按照产业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的原则,搬迁至工业园区并实施升级改造。
严格环评
环保督察将常态化
11月初,在内蒙古环保厅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底,内蒙古计划完成排污许可管理名录规定的行业许可证核发,未达到《方案》要求的化工等行业企业将受到影响,而没有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未按证排污的,也会受到环保等相关部门严格处罚,尤其对违规建设项目和超标排污企业,依法采取限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涉嫌环境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了解,为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内蒙古环保厅还将会同自治区发改委、工信厅、公安厅等多个部门展开污染防治重大专项行动,完善部门联动的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机制,确保行政执法、行政问责、刑事司法有序衔接,使环境执法督察常态化。
《方案》还提出了考核问责制度,直接关乎化工等行业新建扩建项目的环评批复,考核不合格的地区,由上级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公开约谈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实行区域环评限批;干预、伪造数据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短板突出
行业治理正当时
内蒙古石化协会原会长柳华民告诉记者,近年来,尽管内蒙古化工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煤化工行业跃居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但当前依旧面临诸多突出问题。比如化学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化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比重低;化学工业园区数量多、摊子大、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配套不紧密、“专精特新”优势不明显等。尤其要关注的是,在节能减排和环境资源约束趋紧的大环境之下,“散乱污”与超标排放问题在部分地区尚且存在。
柳华民说,《方案》的出台十分及时,对于全区化工行业企业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难得的转型升级机遇。一方面,建议化工企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大力研发推广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
装备,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另一方面,建议政府部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尊重市场机制和产业转移规律,综合运用市场准入、安全、质量、环保等手段,形成淘汰落后产能的倒逼机制、长效机制,高起点、高标准承接产业转移,坚决控制焦炭、电石等传统产业落后产能向内蒙古转移。到2020年,使内蒙古传统与新型化工产业全部达到国家环保产业技术和能耗标准。
对于《方案》的出台,内蒙古化工企业在表示支持的同时,也表达了一些期望。内蒙古塞北鹰化工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吉祥等多位企业负责人希望,在环保改造方面能够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确保企业顺利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