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9年发展思路,“制造强国”为七项任务之首,提出“要推动先进
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要增强
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
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这足见高层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也表明制造业由大变强对我国经济转型来说尤为重要。具体举措则可概括为:强基础、补短板、优环境、抓创新、育人才。对于我国制造企业来说,强化核心技术成为2019年的关键。
“制造强国”的深刻内涵
按照业界观点,制造强国有如下特征:拥有一定数量的国际知名企业,拥有核心科技,掌握尖端技术,效率提升与质量安全兼备,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拥有基于
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力,及由此形成的竞争力。现如今,制造强国成为大国地位的保证,全球主要经济体目光聚焦制造业,我国则有优势也有必要跻身制造强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副部长李金波表示,我国在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上具有三方面优势,即市场优势,在“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开放新格局背景下,除了本土优势还有全球市场机遇;后发优势,制造业正在向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拓展,软件定义、智能制造、平台支撑、服务增值等日趋明显;国家组织优势,包括“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
而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的目标,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这是继党的十九大对中国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出顶层设计后,进一步给出了“施工图”,再次为我国产业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隐患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一系列重大事件背后的实质就是科技战。延续到2019年,我国面临的内外形势依旧复杂。要实现制造强国,前提是补足短板。
从国内角度而言,制造业大而不强特征依旧明显,核心痛点在于“缺芯”。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掌握核心技术,并指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而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
从国际角度而言,一方面,大国贸易摩擦还将持续,带来的影响会逐步显现,企业信心和经济预期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随着5G时代来临,谁能制定5G游戏规则,谁就能抢占先机获得竞争优势并主导全球通信业格局。5G话语权和影响力,是最终获批的核心专利数。因此,我国只有强化核心技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避免落后“听命于人”。
开放式创新是要求也是机遇
自主创新不是封闭式创新,是要推进开放式创新,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全球经济环境变化提出警示,原有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想要突围和破局只有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学家张连起还认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让企业‘唱主角’,引导大型制造商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成为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品牌运作质量高的现代化企业。同时,为中小企业智能升级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拓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空间。”
创新驱动,最重要还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某种程度而言“得专利者得市场得未来”,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竞争的主要竞争手段,也成为企业优胜劣汰的凭证。相对应的是,在强化核心技术的过程中,网络安全仍需重视。而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成为共识,相关企业应在技术创新基础上带动商业模式变革,从而获得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