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我国可再生能源更好消纳?
作者: 2019年04月01日 来源:全球化工设备网 浏览量:
字号:T | T
加快解决风、光、水电消纳问题日前正式写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能源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可再生能源电力弃电量仍维持在超过每年1000亿千瓦时的高位——消纳问题依然是当前行业的热点、难点。 消纳情况逐
加快解决风、光、水电消纳问题日前正式写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能源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可再生能源电力弃电量仍维持在超过每年1000亿千瓦时的高位——消纳问题依然是当前行业的热点、难点。
消纳情况逐年改善
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弃风电量277亿千瓦时,全国平均弃风率7%,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弃光电量54.9亿千瓦时,全国平均弃光率3%,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弃水电量约691亿千瓦时,在来水好于2017年的情况下,全国平均水能利用率达到95%左右。
可再生能源弃电的逐年改善是如何做到的?能否有效持续呢?
“首先,限批力度加大,限制了弃风、弃光严重地区的发展速度。”谈到弃电率的下降,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的第一反应就是限制开发建设起到的关键作用。
从2016年7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建立监测预警机制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至今,国家能源局已连续4年对风电投资监测预警结果进行公开发布,对于弃风率较高、年利用小时数偏低、调节电源装机较差的地区采取限制核准、限制建设的手段。
同样,2017年开始,在国家层面,对于光伏电站市场开发环境监测评价体系也正式建立。部分省份也针对省内项目开展预警。一系列调控措施,从源头上规范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建设。
避免一哄而上、无序建设的同时,在电力调度层面,国家电网公司企业管理协会秘书长全生明坦言,为保障可再生能源消纳,近两年国家电网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措施:“先行调度,如何和电站结算、什么时候结算等因素都暂且不考虑,先把可再生能源消纳调度了再说。通过这样的方法,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才达到目前的水平,但这根本不可持续。”
症结指向省间壁垒
非常规手段固然难以持续,那么,一直以来,困扰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症结究竟在何处呢?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直言,可再生能源消纳*主要的难题在于省间壁垒。早在2017年,舒印彪就曾公开表示,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以就地消纳为主,缺乏跨省、跨区输电的市场机制。由于省间壁垒造成的弃电量占总弃电量的40%以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谈及如何改善弃电,舒印彪依旧指出,打破省间壁垒仍需继续努力。对此,全生明深有同感:“但如果单纯依靠电网的力量是很难打破省间壁垒的,必须从制度层面着手推进配额制的落地。”
全生明进一步指出,在配额制的实施过程中,要压实各省主体责任。“以各省级行政区域为主体,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指标的测算和确定、配额完成量的核算和考核。省内也要细化责任和分工。”
例如,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牵头,负责组织本省配额落实,并开展对市场主体的考核;各类市场主体主要承担配额义务,并接受完成情况考核;电网企业主要负责组织经营区内的配额实施工作。对于配额指标的测算和确定,全生明表示,科学选取计算因子尤为重要。这其中有很多具体问题,比如受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影响,部分特高压输电通道中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低于设计比重,在测算确定受端省级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配额时,就不宜采用设计比重或统一的比重数据。
期待安全、灵活的电力系统
受制于省间壁垒的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也对整个系统的安全、灵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此,舒印彪指出,火电灵活性改造工作要持续推进。“火电今后要进行深度调峰,才能和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相配合。由于灵活性改造涉及调峰,因此辅助服务市场也需要不断完善,逐步推开。目前灵活性改造技术已经没有问题,但需要建立配套的市场机制。企业投入改造后,如果没有经济补偿,会影响到企业调峰的积极性。”同时,舒印彪也强调,要实现可再生能源的*优消纳,必须在电源端实现多能互补。
除电网本身面临的安全运行压力外,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曹志安也表示,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方面,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以南方电网覆盖区域为例,云贵互联通道工程等后续新增西电东送工程制约因素多、建设难度大;广西等地区燃煤自备电厂违规建设运营问题凸出,亟需规范治理;电力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远景集团首席执行官张雷也指出,在进一步推进消纳的过程中,需要应用更多的智能化手段和技术。“通过智能互联网的手段,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天气,更好地预测用电负荷,实现更加优化的调度和消纳。”
“其实,目前可再生能源已经能够比较好地实现自由、灵活消纳。只是因为可再生能源还在持续发展,达成既有目标不是终点。当未来风电、光伏等装机规模继续增长,届时对电力系统灵活度的要求也会更高。相应的技术和其他手段也将随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舒印彪说。
全球化工设备网(http://www.chemsb.com )友情提醒,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全球化工设备网!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或者作者自行发布,本网发布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给访问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同时本网亦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适当处理!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