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电磁阀本体是液压机油路的“心脏”部件,规格繁多。本体外形相似而尺寸各异,其端面有一个主油路中心通孔(内表面呈凹凸形),侧面有几个支油路孔(与主油路孔贯通)和盲孔( 5 mm,深20 mm),整个本体是孔体结构,较为复杂。材质为球墨铸铁精密铸,表面要求黑色磷化,耐磨防锈。某油压精机公司使用台湾电磁阀制造技术,并采用台湾生产的黑色磷化剂,运输不便而且费用高。该公司曾选用内地生产的几种黑色磷化剂试用,可是效果不理想,不宜使用。但台产磷化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溶液使用时间短,必需定期换槽(调槽难以奏效),导致磷化费用偏高,并给生产带来麻烦。为了克服生产上的被动局面,最终选定05-02.7中温锌.锰.钙黑色磷化剂,在一年多的批量生产中验证了该磷化剂的优越性(槽液稳定,可调性好,成本低,质量优),解决了干扰该公司生产的一大难题,为生产优质产品创造了条件。
2 工艺改进前存在的问题
(1)磷化质量不稳定,且膜层一次附着力差。由于磷化液可调性较差,磷化膜质量时好时坏并需要定期换槽,特别是槽液沉渣过多(因温度高槽液变化快,沉渣多),工件易挂灰,膜层一次附着力较差(一次磷化膜经手擦有时掉色)。
(2)工艺不完善。原工艺为脱脂(高温)_2道水洗一除锈一水洗一表调一磷化(高温>90。)一水洗一防锈一浸机油(加热)。主要存在问题有:①脱脂不彻底。因本体油污重,且孔眼多,脱脂有困难,况且只有1道脱脂工序,更难彻底除尽油污,影响磷化效果。②除锈后缺少中和工序。本体孔内易存残酸,特别是工件装载多(50件/槽)时,清洗更困难,难免产生串槽现象,磷化液被污染的可能性增大,这也许是槽液不稳定的原因之一。③ 表调效果不理想。一是因为表调槽管理不到位(槽液调整不及时,活性不足,表调效果变差);二是表调不充分,因表调液工作时呈静态,对流性较差,会造成一槽本体的表调效果有差异。
(3)挂具设计不合理。挂具的横梁 10 mm供悬挂本体用,但由于横梁过粗,结果造成横梁与孔问隙很小(间隙2 mm),磷化o~:fL内析氢严重且不易外逸,还由于磷化时挂具抖动少,必然影响孔内磷化效果,这是孔内易返锈的原因。
(4)后处理质量低。磷化后的防锈浸热机油防锈效果差。因机油脱水性差(尚未沸腾),同时基础油中没有防锈剂,本身防锈性很差,更易造成孔内返锈。
3 工艺改进方法
(1)优选前处理剂:① 选用05-01.1钢材常温脱脂剂。本剂分为粉剂和溶剂2种,2种搭配使用。粉剂由多种碱性物质复配,以除皂化油为主,使用浓度3% ~5% ;溶剂由多种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组成,以除非皂化油为主,使用浓度5% 。可以根据工件表面油污种类和程度任意调整它们的用量,利用它们的组合效应,达到最佳除油效果。所以此类脱脂剂优于传统的单组分脱脂剂,可调性好,是脱脂剂的发展方向。②选用05_()2.7中温锌.锰.钙系黑色磷化剂。其特点是:磷化液稳定性高,可调性好(长期无需换槽),定期加料可保持工作液最佳状态,且沉渣明显减少(降低了磷化温度);磷化膜细腻均匀(Ca“ 的改性作用所致),黑色深,结合力牢,防锈性优。本剂单组分,使用方便,调整容易。
(2)改进工艺:
① 增加一道常温预脱脂工序,明显增强脱脂效果。适量增加溶剂用量,发挥深剂的常温脱脂性。再经中温脱脂,重油污能彻底除尽。中温脱脂适量增加粉剂用量,利用粉剂的中温脱脂性,相应减少溶剂用量,恰到好处。被脱下的油污漂浮液面,除溢流外,辅以手工捞去。
②强化表调效果。考虑原工艺未设中和工序(受场地限制无法增加),依靠表调工序兼备中和功能。为此要提高表调液pH至9~l0(加入碳酸钠5~l0 g/L),但不影响表调效果。同时增加压缩空气搅拌,增强了表调液的流动性,激化了胶体钛粒子的活性,改善了表调效果,对提高磷化质量有利
③采用二次磷化法。因为一次磷化的一次附着力较差,二次磷化的二次附着力良好。④提高防锈油的防锈性能。选择05-04.1常温脱水防锈油,脱水能力强(自动脱去工件表面的水分),防锈能力好(可保持出口产品防锈期>6个月),油膜薄,光泽好(无油腻,不粘手)。⑤ 改制挂具。原横梁直径过大,减至 7 mm,增大了梁与内孔的间隙(4 mm),在磷化过程中增加抖动工件的次数,改善内孔的磷化效果。改进后的工艺流程:常温预脱脂(10 min)一中温脱脂(70~80℃ ,5~10 min)一水洗一除锈(1:l盐酸,l~5 min)一水洗一表调(05-01.9表调剂2~3 g/L+Na2CO3 5~l0 g/L,pH 9~l0,3~5 min,压缩空气搅拌)一磷化(70~80℃ 5 min)一退膜(盐酸溶液1~2 min)一水洗一表调一二次磷化(10 min)一水洗一防锈处理一浸脱水防锈油(3~5 min,抖动工件)一沥干一无水压缩空气吹干一后续加工(清洁内孔)。
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