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智能化席卷全球,在“机器换人”的浪潮中,上海正成为越来越多工业机器人诞生的摇篮。在上海,不仅ABB、发那科等国际巨头齐聚,本土机器人制造企业也铆足了干劲。
在金山一家工厂的生产流水线边,一个个机器人正忙碌工作着。它们没有人型躯壳,也不是变形金刚般的庞然大物,它们大部分只是一条巨大的胳膊。
这些看似有些笨拙的机器人,在上海沃迪智能
装备机器人研究院院长顾文昊和他的团队眼里却是宝贝——高附加值,并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其技术含量已达到国内*水平。
“机器换人”不再是赔本买卖
进入21世纪,依靠机器人,国外工厂已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制造”走向智能化“智造”,但在国内,机器人还是个新鲜事物。
沃迪
装备董事长赵吉斌看好国内机器人市场的发展,但他调查发现,虽然他的一些老客户如食品厂、饮料厂有意购买搬运机器人,但当时国外的机器人太贵,售后服务又不方便,与人工成本相比,完全没有优势。
“这就是为什么当时我们想造中国人自己的机器人,过去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中国企业只能支付高昂的品牌溢价”。顾文昊说,随着沃迪机器人打破行业垄断,国际巨头不得不让价格回归合理区间。“这或许是民营企业为中国
制造业做出的另一种贡献。”
据介绍,功能类似的机器人过去价格高达几百万元,现在,只要几十万元就能买到。这大大降低了中国制造企业升级生产线的成本,“机器换人”也不再是赔本买卖。
自主研发体系是企业的核心
在业界,工业机器人被称为“
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想要摘取这颗宝珠并不容易。更何况当时机器人研发在国内还属于空白领域,没有任何积累,机械结构、控制电路、软件算法,所有环节都要自己摸索。
为了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沃迪智能装备成立机器人研发组聘请了业内有经验的*,同时招募了一批在国外学习机器人相关专业的年轻海归,顾文昊便是其中之一。
顾文昊记得刚开始自主研发的时候,他们有太多问题要解决,比如机器臂的长短怎么设计?会有什么影响?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大量实验才能搞懂。那段时间,团队成员经常连续一周住在公司,没日没夜地讨论、实验和调试设备。“有时候确实感到很痛苦,但每次解决难题,内心的兴奋和喜悦又能带来前进的巨大动力。”顾文昊说。
在自主研发过程中,公司借鉴了日本机器人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购买了德国的一些技术专利,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2009年,在3年研发后,沃迪自主研发的第一款机器人终于面世。
不过在顾文昊看来,相比推出第一款产品,在这过程中建立起的自主研发体系才是企业的核心。“研发体系就是新产品开发的科学方法,如果体系不好,人和人配合不上,就会导致大量精力浪费在无用功上。有了完备的研发体系,我们才能将软件和硬件打通,不断地改进产品性能、推出新产品,并且在人员变动的情况下,保证公司的研发能力不受影响。”
得益于这套科学的自主研发体系,目前,沃迪智能装备机器人研发组拥有的已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已接近300项。
优势密码在于深耕细分市场
“无人”车间里,沃迪机器人依靠有一条有力而灵敏的胳膊,将一箱箱饮料、一袋袋化肥包装好、搬下流水线,码垛堆叠。这种“干粗活”的码垛机器人,如今成了工业市场的明星,被国内外许多生产企业广泛应用于饮料、饲料、冶金、化工等领域。
从2009年到2019年,十年时间,沃迪不断地对产品进行升级和迭代,机器人产品的销售额也从百万元增长到上亿元。以码垛机器人为例,不仅在国内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还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远销美国等海外发达国家。
*初公司的产品能靠价格优势赢得市场,当行业整体降价后,一家成立20年的民营企业又该如何与国际巨头差异化生存呢?
在顾文昊看来,密码就在于沃迪始终精耕细分市场。“相比国际巨头们大而全的产品路线,我们更专注于小而精。”顾文昊说,“目前公司的机器人主要集中在码垛、包装和物流领域,在这些领域,我们形成了竞争优势。”
因为专注,沃迪非常了解客户的需求,可以根据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定制一套完整的生产解决方案。顾文昊举了个例子:“客户的产品不同,机器人所要包装的形状也不同,单一的抓手难以适应,就需要我们根据物料的形态来设计抓手形状,在这方面,沃迪比国际巨头更了解市场。”
据介绍,为了能够达到各类产品码垛要求,沃迪智能装备机器人研究组还通过技术革新,加入视觉识别系统。植入了“一双慧眼”的沃迪机器人,既可以根据产品样式分类堆放,还可以进行自我检查。甚至主动告知“病情”,为工程师修复节约了人力,更为企业恢复生产赢得时间。类似这样的创新,都离不开对细分市场的专注。
一步一个脚印从追赶到领跑
中国机器人技术何时能领跑全球?面对这个问题,顾文昊笑了笑说:“我没法预测具体的时间,客观上来说,机器人在国外已经有了上百年积累,而国内只有十多年历史,虽然中国人肯拼肯吃苦,进步很快,但要在机械性能上做到领跑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不过我们可以在服务上、在产品功能上做到领跑,比如积极拥抱互联网,实现远程监控,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等。”
在顾文昊看来,制造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总想着“弯道超车”。企业应该时刻保持对市场的敬畏,要保证盈利,保证活下去,然后坚持自主研发,持续不断地投入研发经费,踏踏实实地积累技术和经验。做到这些,自然能够在自己专注的领域领跑全球。
“幸运的是,中国机器人市场足够大,有无数细分领域,民营企业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他补充说道。
机器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15.64万台,同比增长近15%,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大消费市场。面对未来,顾文昊和他的团队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