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通过财政部和中国科学院验收,该项目研制的8台新型深紫外激光科研装备各项既定目标全面完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制造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出席会议并与解思深院士共同主持了验收会。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完成了总体目标,超额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考核指标,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原始创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意通过验收。
张少春说,为解决科研仪器、设备自行研发缺乏系统技术和集成,关键核心领域受制于人的问题,中央财政与中科院试点安排专项资金来支持重大科研装备的自主研制,几年下来,中科院不仅在重大科研装备自主研制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实现了世界顶级的研制成果,而且将科学原理、工程技术、市场开发与管理四位一体结合起来,探索出了有特色的管理的机制和模式,取得的经验具有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张少春表示,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战略期,党中央、国务院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中科院作为最大的国立科研机构,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财政部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好职能作用,一如既往地支持中科院的发展。
学科交叉融合和相关单元协同创新,是新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在整合资源、协同创新、集中攻关方面的独特优势,整合麾下的理化技术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科研资源,在财政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设立了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设计出从“材料-器件-装备-科学研究”完整研发体系。在成功研制8台重大仪器设备的同时,还搭建有深紫外非线性晶体和器件研制平台、深紫外固态激光器研发平台和深紫外应用仪器开发平台,核心器件深紫外晶体及器件已实现小批量生产,为仪器设备后续发展尤其是产业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白春礼在发言中说,这是在财政部大力支持下,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和科学家在长期科研工作积累的基础上,协同攻关、自主创新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中科院近年来“致力重大创新突破,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体现。
白春礼指出,今年5月,中科院以理顺关系、强化协同、提高效能为原则,实施了较大力度的科研管理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目标,是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提供科学、高效的组织架构,更好地促进重大成果产出。“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的顺利实施,打造了“晶体-光源-装备-科研-产业化”自主创新链,涵盖了从原创科学思想的提出到应用成果的实现这一完整的科学价值链,为学科交叉面广、跨度大、探索性和工程性很强的原创性重大科研装备创新积累了经验,也为中科院各业务管理单元合理分工、深度融合、协力创新提供了典型样本。随着科研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中科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工作将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据了解,在科技部“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支持下,中科院在一期任务顺利完成基础上,启动了深紫外仪器设备的产业化开发工作,计划逐步将深紫外仪器设备推向市场。同时,在财政部支持下,中科院启动实施了“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二期)”,开展6台国际领先水平的仪器设备研制工作,继续推动深紫外技术的深度开发。
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中纪委驻中科院纪检组组长李志刚、中科院副秘书长吴建国以及中科院和财政部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及支撑人员等共80余人参加会议。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