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单一化工产品,到开采大油田、建设大型石油化工炼化工厂,成功实现多品种石油化工产品的从无到有。建国70年以来,天津市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现如今,石油化工产业已成为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国初期,以天津碱厂(天津渤化永利化工的前身)为代表的天津化工企业,在解放初期发展*艰难。党和国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企业大力支持,帮助企业组织原料、包销产品、提供贷款。1952年7月1日,永利成为全国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联合制碱法”被授予新中国第一号发明专利,永利人也以满腔的爱国情怀积极投入生产,纯碱年产量由解放前夕的4.12万吨增加1959年的30.5万吨。10年时间,纯碱年产量增加7.42倍。
1964年1月,昔日的盐碱滩已建设成为一个集石油及天然气勘探、开发、原油加工、机械制造、科研设计、后勤服务、多种经营、社会公益等于一体的油气生产基地——大港油田。开发建设了21个油气田,形成了年生产原油430万吨、天然气3.6亿立方米生产和250万吨原油加工规模。截至1996年底,累计生产原油9349万吨,天然气124亿立方米,在全国陆上21个油气田中,按原油产量计算,位列第六,在全国500家特大型企业中位列第五十九。
1964年2月,国家石油工业部在大港建立代号为“石油工业部六四一厂”的大港油田。1970年10月,与大港油田配套的天津石油化工总厂开始筹建,由曾参建过大庆石油会战的石化四建公司参建;1975年10月,250万吨/年炼油常减压装置及部分公用工程装置建成,开始试车出油。1977年9月,全国四大化纤基地之一天津石油化纤总厂破土动工,1981年8月建成投产。至此,天津石化的第一代建设者们在一片盐碱荒滩上逐步建立起了集油化纤于一体的国家大型企业。
2006年6月26日,天津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项目开工奠基,标志着天津石化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随着各大项目建成投产,天津石化固定资产总额增长了1.34倍,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资产质量、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均有了质的飞跃,对地方经济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天津石化累计加工原油、生产成品油,与“十一五”相比均实现翻番;销售收入、上缴税金分别增长1.42倍和2.54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消减22%,外排达标率100%,能源投入产出率提升40.5%,顺利完成3轮成品油质量升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保持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据有关数据统计,2015年天津市石化企业达711家(其中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已达5家),资产总额3756.57亿元,全年实现产值4024.32亿元。天津原油开采能力3500万吨、加工能力175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120万吨,聚乙烯、聚丙烯、ABS等主要石化产品装置规模和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2018年,天津石化产业发展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石化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3.5%,占比较2017年增加6.7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比19.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占比7.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
制造业占比6.1%。第二,石化类产品生产保持平稳。第三,产业效益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天津市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9%。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7.2%,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8.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
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8.4%,均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第四,出口保持高位运行。2018年,石化产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30.18亿元,同比增长36.6%。石化产业出口的高增长主要是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带动的,其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了1.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