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外媒报道称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一只研究团队通过将患者细胞和包括血管在内的生物材料与“生物墨水”相结合,打印出了一颗3D打印心脏。并且,根据相关材料的讲解来看,由于打印材料来源于患者本身,理论上被身体排斥的可能性也非常低,如果继续发展,解决3D打印心脏移植生物学上存在的部分问题,例如让它正常的进行收缩供血的工作,这项技术非常有可能打开一条更广泛使用器官移植技术的医疗新道路。
虽然,这颗3D打印心脏还不能用于临床手术,但是相较于传统3D打印器官模型来说,一定程度上已经突破了打印无生命的器官模型和骨骼内植物的阶段,未来打印出能代替工作的“人造器官”已经成了时间问题。事实上,即使是目前的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尤其是在骨科、心脏外科、神经外科等科室的手术中,也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运用。
譬如在手术前帮助医生详细了解患者的组织结构受损情况,避免微小误差引起的手术事故。众所周知,手术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精神往往需要高度集中,而如果在在CT、核磁共振(MRI)等扫描技术的配合下,实现通过3d打印1:1的还原患者的病患部位,那么医生就可以实现了解病人的实际情况,提前做出准备。无论怎么说,在有预期的情况下,高难度的复杂手术,风险一定程度会有所下降,成功率也会有所上升。
此外,尽管3D打印器官还无法满足心脏移植等的需求,但是在骨骼相关的手术上,它却在大放异彩。一个人,如果因为意外造成骨骼损坏或者病变,那么其治疗过程多半是拼合复位损伤骨骼,等待自然恢复。事实上,许多时候,如果遇到骨骼受损严重,或者出现骨骼大面积缺失的情况,往往需要金属植入物来帮助拼合复位损伤骨骼,这个时候,3D打印就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按照每个人身体机构存在的差异打造出“私人定制”的金属植入物,帮助治疗更好的完成。目前,国际上已经有86个3D打印植入物产品获批,而在我国,获批的3D打印人体植入物有两项——“3D打印人工髋关节产品”和“金属3D打印内植物——人工椎体”。
但就事论事,虽然器官打印已经初见成效,但是精度、耗材、打印成本等要素仍然是制约着3D打印的关键因素,即使是目前已经具有一定成果的“骨骼内植物”打印,也需要考虑到病人的体质以及能够承受的价格等因素。好在3D打印的一个特点就是其自由度,随着技术的发展,3D打印终归还是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而这一切不仅仅在医学领域,在仪器制造、元器件及耗材生产上也同样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