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环氧乙烷市场“跌跌不休”,不复往日辉煌,市场价格徘徊在近3年的低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步入产能过剩
据山东瑞阳化工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明介绍,环氧乙烷因性质活泼,易燃易爆,工艺要求较高,运输也不易长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我国环氧乙烷行业发展迅速,2012~2018年,产能年均增速达18.8%.此前我国环氧乙烷产能大都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那里。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民企的环氧乙烷产能已经在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国有石油化工企业合计产能为232.5万吨,占比49%;民营化工企业产能总计157万吨,占比33%.
伴随着民企的大量参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原有供需局面被打破,在市场竞争的角逐之下,行业利润水平也受到威胁,产能过剩的结局难以避免。吉化环氧乙烷装置负责人王皓表示,因行业过剩导致产能闲置,去年装置开工率仅为66.5%.
王春明表示,虽然近几年投产的环氧乙烷装置均可与乙二醇切换生产,这一灵活性对于产业链平衡风险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考虑到乙二醇行业的景气度同样有所下降,尤其是2019年以来因供应过剩导致的价格大幅下滑,环氧乙烷转产乙二醇转嫁风险的意义正在逐渐变小。只能走独木桥的环氧乙烷行业的压力愈来愈大。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环氧乙烷已进入去产能化的调整期,小产能、老旧以及盈利能力较差的装置,逐渐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近几年,如玉皇化工、开元生化等部分民营企业小产能装置已持续处于停产状态。
一方面面临产能被淘汰,一方面未来依然有大量的新增产能释放。除部分以前已有计划的产能外, 加上“十三五” 期间国内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中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中包含的环氧乙烷产能,至2022年我国计划新增产能至少有187万吨/年,届时行业运行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需求增速放缓
据了解,环氧乙烷主要下游消费领域是聚羧酸减水剂单体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行业,分别占环氧乙烷实际消费的43%和35%.
一家减水剂生产企业副总汪先生表示,去年聚羧酸减水剂单体行业对环氧乙烷的年消费量在120万吨左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行业对环氧乙烷的年消费量近百万吨。其次是乙醇胺行业,占比11%.他说,聚羧酸减水剂单体行业生产企业较为分散,对于环氧乙烷的议价能力薄弱。去年,中国聚羧酸减水剂单体生产企业约50家,总产能约280万吨/年,年产量约138万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行业产能230万吨/年,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占比很少。
业内人士认为,聚羧酸减水剂单体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两大行业企业数量较多,地域分布也较为分散。目前,聚羧酸减水剂单体行业也处于供应过剩状态,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降温,下游减水剂行业也进入了冷却阶段;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行业景气度同样不高。上述两种产品近几年来扩能脚步放缓,低至年长率5%以下。
加之市场竞争比较激烈,部分技术水平较低、产品单一、研发能力不强的表面活性剂企业逐渐被迫减产甚至停产,而一些高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以及具有特殊功能的特种表面活性剂品种产能仍显不足。
汪先生表示,由于上述两个行业盈利能力不足,科技投入和研发能力受限,产品更新换代步伐缓慢。如果产能释放步伐后期继续放缓,对于高速增长的环氧乙烷行业来说,下游未能同步跟进,将成为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的羁绊。
切实提升竞争力
如何才能破解这一困局,业内人士认为,配套上游原料产品可有效降低成本,是提高竞争力的一个有力举措。
吉林道特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迟宝淳表示,目前国内生产环氧乙烷工艺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用乙烯氧化,另一条是MTO方法。环氧乙烷利润水平主要取决于产品的销售价格及原材料价格的价差。配套上游的环氧乙烷大多数成本较低,利润水平要更高一些,对于同样的市场来说,无疑更具竞争力。
此外,配套新型且高附加值的下游产业链,是环氧乙烷行业发展又一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迟宝淳认为,在环氧乙烷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下游配套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了产业链发展的趋势。然而当前环氧乙烷生产企业中配套下游产能的较少,仅有少部分企业配套了下游聚羧酸减水剂单体、乙醇胺、乙二醇醚等。虽然对整体市场供应的消耗量较为有限,但在环氧乙烷供应过剩的情况下自用生产下游,对于企业平衡风险依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迟宝淳表示,环氧乙烷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国际现有环氧乙烷下游产品5000多种,而我国仅开发出300多种,品种和产量均满足不了国内市场需求。
业内人士呼吁,环氧乙烷行业相关科研机构要加大科技创新力量,整合资源,大力开发环氧乙烷在洗染、电子、医药、农药、纺织、造纸、汽车、石油开采与炼制等众多领域的应用,产业链上下游更应提前考虑合理布局。上下游企业应协同发展,在进一步优化传统下游行业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开发新型下游需求,以保证环氧乙烷产业链长足稳健地发展。
标签:环氧乙烷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