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是一项利用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对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浓度及时空变化进行预报,预测城市和区域等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和潜在污染过程,为公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为管理部门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工作。
当前,随着“十三五”规划进入收官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迈入完成阶段性目标的最后冲刺阶段。而利用科技手段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工作也步入紧要关头。近日,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的准确度,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与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了《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技术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基本要求、 运算处理和效果评估方法等内容,适用于全国生态环境部门的环境空气质量业务化数值预报,用于规范和指导业务化应用的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对其基本性能、组成和模拟效果等方面作出规定。
在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基本要求方面,包括空间尺度范围、空间分辨率、预报时长、预报输出时间间隔四个层面。其中,在空间尺度范围,该项新的技术规范要求:1.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应客观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水平和变化规律,模式所应用的空间尺度范围可分为全球尺度、大陆尺度、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2.大陆尺度覆盖东亚地区,空间范围通常为900万平方公里以上;3.区域尺度覆盖城市群,空间范围通常为100~900 万平方公里;4.城市尺度覆盖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空间范围通常为100万平方公里以下。
关于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运算处理,主要内容包括模式污染源清单前处理、模式气象预报场前处理、初始与边界条件设置、大气化学传输运算、预报产品输出。其中,模式污染源清单前处理主要目的是将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转换成网格化、逐小时的模式污染源清单。排放污染物种类包含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有机碳(OC)、黑炭(BC)、氨(NH3)、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
最后,在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效果评估方法方面,主要的评估内容有:1.评估对象:包括 PM2.5、 PM10、 CO、 O3、 NO2、 SO2 浓度,AQI、AQI 级别,首要污染物。2.评估类别:包括单项污染物浓度预报统计评估、空气质量指数预报评估、重污染天预报评估。3.评估时效:对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提前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等预报结果分别进行评估。4.评估周期:对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效果进行季度和年度评估等。
以上新技术规范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南京大学、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负责起草,自2020年08月15日起实施。
更多详情请点击以下附件:
《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