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2020年的热门词汇,“新基建”无疑赫然在列。尤其是自《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建设以来,新基建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中旬已有13个省区市发布了2020年新基建相关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33.83万亿。可以说,新基建虽是“后起之秀”,但其发展速度快,市场前景广阔。
在全国多地区竞相投资、加码、部署新基建领域的同时,北京也紧跟时代发展要求,近期有了新动作——发布了《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2020年至2022年需要完成的基本目标为:聚焦“新网络、新要素、新生态、新平台、新应用、新安全”六大方向,到2022年,北京市基本建成具备网络基础稳固、数据智能融合、产业生态完善、平台创新活跃、应用智慧丰富、安全可信可控等特征,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对提高城市科技创新活力、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能力形成强有力支撑。
《方案》提出这三年的重点建设任务包括:1.建设新型网络基础设施;2.建设数据智能基础设施;3.建设生态系统基础设施;4.建设科创平台基础设施;5.建设智慧应用基础设施;6.建设可信安全基础设施。
其中,在建设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方案》指出:扩大5G建站规模,加大5G基站选址、用电等支持力度,2020年实现5G基站新增1.3万个,累计超过3万个。加速推进5G独立组网核心网建设和商用。加强5G专网基础设施建设,在特殊场景、特定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5G专网投资建设和运营。
在建设生态系统基础设施方面,《方案》明确:
1. 聚焦高通量扫描电镜、高分辨荧光显微成像显微镜、质谱色谱联用仪、分子泵等科学仪器短板领域,发挥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平台优势和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攻克一批材料、工艺、可靠性等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突破核心器件瓶颈。推进高端分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聚焦分析仪器、环境监测仪器、物性测试仪器等细分领域,支持发展一批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优化科学仪器产业生态。
2. 发挥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和产业生态优势,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中试依赖度高的领域推动科技成果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鼓励聚焦主导产业,建设共享产线等新型中试服务平台,构建共享制造业态。
关于建设科创平台基础设施,《方案》要求:
1. 以国家实验室、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打造多领域、多类型、协同联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强在京已运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统筹,加快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模拟装置、转化医学研究设施等项目建设运行。聚焦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实施。
2. 支持一批创业孵化、技术研发、中试试验、转移转化、检验检测等公共支撑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孵化器改革完善提升,加强评估和引导。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创新机构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一批协会、联盟型促进机构,服务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方案》提出的保障措施有:强化要素保障、完善标准规范、丰富应用场景、优化营商环境。
更多详情请点击以下附件:
《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