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发明
8月1日,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中段(长岭—永清)施工现场,机器轰鸣、焊花飞溅,工人们正在为主体线路焊接完美收官进行最后冲刺,该段工程预计今年10月底建成投产。
今年8月份,对中石油管道局和我国输油管道事业来说,有着特殊意义。1970年8月3日,为缓解大庆油田上产后原油外运增加与铁路运力不足的突出矛盾,国内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输油管道——大庆至抚顺输油管道开工建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八三工程”会战。在此后5年时间里,中国第一批管道建设者奠定了我国长输油气管道事业发展基础,催生了新中国石油管道事业。
“发端于‘八三工程’会战的管道局,是中国油气管道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开拓者和亲历者。”中石油管道局党委书记、总经理孙全军介绍说,50年来,中石油管道局建设管道总里程突破12万公里,建设各类大型储罐2155万立方米,总部位于河北廊坊市的中石油管道局业务已遍布50个国家和地区。
高起点建设管道
中石油管道局设计院总工程师、副院长张文伟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曾参与西气东输、中亚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重点工程设计。因为热爱这份工作,她在一篇文章的标题上写道:“世界那么大,用管道连接吧。”
几十年来,张文伟与无数管道人一样,只热衷于做一件事:用管道连接世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是我国四大能源通道之一,分北、中、南三段建设,全线建成后,每年可向东北、环渤海、长三角地区稳定供应清洁优质天然气资源380亿立方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2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惠及沿线9省市4亿多人口,有效缓解和改善了沿线地区大气污染现状。
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中,中石油管道局把互联网、大数据等最新科技融入油气管道建设中,开启了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管道时代。特别是自主研发的CPP900自动焊机、机械化补口、AUT检测、大型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等新技术和新装备全部应用于管道施工各环节,形成了涵盖各个工序的系列科技成果41项。
“我们国家油气管道建设起步晚,但起点很高,所以我们的管道建设出现了很多最大、最长、最高……同时我们的技术也在不断向外输出。”张文伟说,在非洲、南美、东南亚等地区,都有中石油管道局在建管道。
50年来,中石油管道局累计在国内外建设了西气东输管道系统、中亚天然气管道系统、陕京输气管道系统、中缅油气管道等大型长输油气管道,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国内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但是,他们并不满足。“我们国家目前的油气管网大概是12万多公里,美国有80多万公里、俄罗斯40多万公里。”张文伟分析说,我国的管道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持续努力。
“智慧管网”是目标
前不久,在大连中石油国际储备库的施工现场,一台可以“飞檐走壁”的机器人在21.97米高的罐顶开展除锈作业。
作为施工方,中石油管道局防腐公司的项目经理汪振宁介绍说:“机器人每天可以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只需要两名工人倒班看着就行,半个月左右就能完活儿。这个10万立方米的罐,如果用人工作业,至少得干1个月。”
这台除锈机器人是管道局科技产品中的一个缩影。目前,管道局已经实现了核心技术自有化、关键装备国产化、作业方式机械化,掌握了涵盖设计、施工、检测、维抢修、投产运行等管道工程全产业链高端技术,不仅推动了管道局发展,而且提升了我国石油管道整体建设水平。
“我们的工作,不只是焊接管子那么简单。”中石油管道局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季滨告诉记者:“在建设国家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之一的中缅油气管道时,我们采用了‘管道并行敷设间距’设计方法及标准,为国家节省了25亿元投资,减少了1.43万亩占地;企业自主研发的光纤管道安全预警系统、高清晰漏磁检测器、大口径热煨弯管、大口径高压绝缘接头、大口径高压力开孔机、油气储运自动化控制等装备,全部应用于在建或运营的管道工程中。”
张季滨透露,未来十年我国还将建设数万公里长输油气管道。新建管道管径将更大、压力更高,并向高山大川、冰原冻土及地质人文环境更加复杂的地区延伸,这对管道建设技术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目前,中石油管道局已开始新的技术研发,包括X90/X100高钢级管道、非金属管道在长输油气管道领域的应用、海洋管道缺陷内检测、海洋管道维抢修等。同时,管道局瞄准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打造油气“智慧管网”的目标,把相关前沿技术引入管道建设领域。
“旱鸭子”游向深海
今年5月4日,在孟加拉国吉大港北部海域,由中石油管道局承建的孟加拉国单点系泊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比计划工期提前一个旱季完成了146公里大规模海底输油管道铺设。
“在这项工程中,我们先后创下了单日最高海管安装长度达3.2公里,连续焊接21公里无返修焊口的纪录,整体焊接合格率高达99.73%。”管道局孟加拉国单点系泊项目经理孙碧君介绍,该项目海底输油管道管径分别为18英寸和36英寸,是管道局迄今铺设的最长海底管线,极具创新性和挑战性,“这个项目填补了我国长距离海管安装的空白,也为今后在国内外开拓海底管道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6月份,坦桑尼亚管道项目开工建设,这是中石油管道局首次参与的海外融资建设项目,也是他们首个“陆海一体化”同建工程。“这个项目的海底管道是我们首次自主设计、独立施工,并采用自有铺管船铺设。”负责中石油管道局海洋业务施工的大港油建公司总经理王强介绍说,该项目不仅被坦桑尼亚政府誉为“第二条坦赞铁路”,更标志着中国管道企业成功打入国际海洋管道施工领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石油海洋业务的技术实力。
随着海洋业务持续拓展,2018年11月26日,中石油管道局设计院成立了海洋工程室,标志着这只曾经的“旱鸭子”开始由浅海游向深海。经过1年多的运转,海洋工程室已经逐渐形成了深浅海海底管道、“单点、多点系泊”、海洋平台、FSRU业务技术架构布局。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们进军海洋管道业务,既是服务保障中石油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自身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王强表示,管道局目前拥有的CPP601船最大水下铺管深度为150米,只能承担浅滩和近海区域管道铺设业务,为走向深海,我们还将不断充实和完善海洋施工装备,全力以赴打造中石油“海上施工船队”。
标签: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