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建设高水平 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标志性成果,近日,浙江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若干意见》,并宣布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建设新型研发机构300家、其中省级100家,引进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300名(个),集聚科研人员30000名。到2025年,建设新型研发机构500家、其中省级150家,引进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500名(个),集聚科研人员50000名,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载体20家以上,打造一批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高水平创新平台。
除此之外,《意见》还给出了诸多优惠政策,吸引科研人才入驻。具体文件如下:
标准条件
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和我省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新模式,开展前瞻性、引领性科学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具备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原则上年均科研经费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科研人员不少于80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80%;办公和科研场地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地方新型研发机构:市、县(市、区)聚焦地方新旧动能转换、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建设一批具备仪器、
装备、场地等必要条件,实质性开展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衍生孵化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具体标准条件由市、县(市、区)制定。
建设方式
1. 引进共建一批。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或高层次人才团队、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央企业和地方大型国有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和外资研发型企业来浙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与省内高校、科研机构等联合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到2022年引进共建新型研发机构100家,到2025年达到150家。
2. 优化提升一批。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开展体制机制和治理模式创新,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推动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向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到2022年优化提升新型研发机构180家,到2025年达到300家。
3. 整合组建一批。以学科融合发展、产业链补链强链、区域协同联动为着力点,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对全省研究方向相近、关联度较大、资源相对集中的研发机构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一批创新资源和科研优势叠加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优势企业或科研机构牵头,整合相关领域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创新资源,联合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创新联合体。到2022年整合组建新型研发机构20家,到2025年达到50家。
4. 重点打造一批。围绕浙江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的技术需求,在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中择优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标杆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集聚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到2022年打造标杆型新型研发机构10家,到2025年达到20家。
工作任务
1.构建多元创新投入体系。坚持市场导向,完善多元化投 入和产权组合机制,在举办方投入的基础上,吸引企业、金融与社 会资本、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同投入,通过建立基金会、接受社会捐 赠、设立联合基金、探索技术入股、开展成果交易等方式拓宽资金 来源渠道,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承接科 研项目等扩大收入来源。
2.集聚一流创新人才团队。坚持人才导向,充分发挥市场 机制在人才流动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与创新能力和绩效相 结合的收入分配机制,通过全职聘用、“双聘双挂”、合作研究等多 种形式集聚全球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完善人才考 核评价机制,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
3.承担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坚持需求导向,紧扣我省万亿 产业培育发展、先进
制造业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和“415”产业集群培育及传统产业升级的创新需求,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承担各级各 类重大科研任务,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 术、颠覆性技术攻关,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掌握创新 和发展的主动权。
4.打造协同联动创新体系。坚持协同导向,强化与高校、 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交流合作、协同攻关,跨领域、跨单位 整合创新资源,探索相近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组建科创联盟,推动 多部门、多单位、全链条协同创新,打造优势互补的创新共同体,支 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5.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坚持成果导向,开展以应用为 导向的基础研究,取得具有引领性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和原创性技 术突破。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 励、股权分红激励、所得税延期缴纳等政策措施,健全职务科技成 果产权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
6.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开放导向,与国内外知名 高校、科研机构、优势企业通过人才交流、合作攻关、共建平台等方 式开展合作交流和资源对接。探索在创新大国、关键小国设立国 际联合实验室、海外研发机构和创新孵化中心,引进转化一批重大 科研成果。积极参与大科学计划与工程,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 作平台,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生态。
政策支持
1. 深化管理创新。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纳入省属科研院所管理序列,享受各类科技计划、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进口科教 用品免税等政策。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由省级有关单位和市、县 (市、区)政府组织建设,经省科技厅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符 合条件的予以公布。省政府重点引进和建设的,可按省级新型研 发机构管理。
2. 加大财政支持。省政府重点引进和建设的省级新型研 发机构,通过专题研究的方式,由省市县联动支持。鼓励省外中央 企业、地方大型国有企业、世界 500 强企业来我省设立研发总部和 研发机构,从事竞争前技术研发,省财政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 3000 万元支持。对第三方绩效评价优秀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 财政根据上年度非财政经费支持的研发经费支出给予适当补助, 已有专门支持政策的不再享受。鼓励重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牵头 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市、县(市、区)政府给予适当支持。
3. 加强科研支持。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申报各类国家和省 级创新平台、科研项目和人才团队。省科技厅对省级新型研发机 构定向征集重大科技项目需求,符合条件的可通过择优委托方式 支持其牵头承担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对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 目的,按规定给予相应补助。支持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向新型研发 机构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数据资料等科技资源。鼓励高校、科 研机构与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协同创新和研究生联合招生、培养。
4. 激发创新活力。赋予符合条件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相 应级别职称评审权。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到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兼职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获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 奖励不计入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按规定带项目或成果离岗到省 级新型研发机构工作,返回原单位时工龄连续计算,待遇和聘任岗 位等级不降低。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聘用的海外高端人才可不受年 龄、学历和工作经历限制。各地应为当地新型研发机构高层次人 才提供停居留、落户、医疗、社会保险、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等方面 的便利,形成政策叠加效应。
5. 扩大基金支持。各类政府基金优先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成果 转移转化产业化或孵化的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省创新引领基金设 立子基金或通过已设基金采取市场化方式投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 业项目。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项目纳入省创新引领基金项目库。
6. 强化要素保障。新型研发机构自建科研用地,由市、县 (市、区)优先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对符合条件的优先列入省 重大产业项目、省市县长项目,优先保障用地需求;对符合划拨用 地目录的,可采用划拨方式供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鼓励企业 利用自有存量工业用地或厂房举办科研机构,经批准后可暂保留 其工业用地用途,但应按规定缴纳国有土地收益金。对购置、租用 办公场地的研发总部,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可按规定给予购 置、租房、装修补助。